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VIP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5—16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出卷人:李宾) 单选题(请将答案填入答卷的答题栏内,每题2分,共60分) 1.《国语·齐语》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指铁)以铸锄、斤,试诸壤土”材料说明春秋时期(  ) A.齐国以铁器做农具????????????????????????????????B.齐国手工业发达 C.铁器最早用作农具????????????????????????????????D.农业的精耕细作 2.与下图中形似的农具出现在中国的(  ) A.东周????????????????????B.西汉?????????????????????C.唐朝????????????????????D.明朝 3.下列生产工具(或生产场景),按最早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列应是(  ) A.①③④②????????????B.④①②③?????????????C.①④③②????????????D.②④①③ 4.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强化????????????????????????????????????????B.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C.社会政局动荡????????????????????????????????????????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5.唐朝诗人白居易在《朱陈村》一诗中写道:“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从诗中可以解读到的历史信息是(  ) A.商品经济完全取代自然经济????????????????B.男耕女织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C.资本主义萌芽呈现强劲势头????????????????D.生产活动以村社为基本单位 6.美国历史学家珀金斯指出,14-20世纪中期,中国的人口、耕地面积和农业总产量都在增长,但劳动生产率却没有提高。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经济的简单再生产形式????????????????B.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农业的发展 C.闭关锁国政策的长期推行????????????????????D.传统科学技术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7.《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这种生产体现的特点是(  ) 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C.精耕细作????????????D.因地制宜 8.汉代法律规定,只有年老体衰之牛才可宰杀;唐宋法律规定,不管牛是否老弱病残,皆在禁杀之列。这一变化表明唐宋时期(  ) A.宰杀耕牛现象严重????????????????????????????????B.农业经济得到强化 C.社会动荡耕牛锐减????????????????????????????????D.尊重民众宗教禁忌 9.《左传·昭公四年》中载:恒公曰:“伍鄙(人民)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材料中“相地而衰征”的实质是(  ) A.按照土地的多少和好坏而征税 B.有利于调动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 C.所有制形式的变更 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10.大约完成于公元前239年的《吕氏春秋》中记载:“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 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的最准确信息是(  ) A.郡县制优于分封制????????????????????????????????B.井田制遭到了破坏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D.社会出现两极分化 11.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人们生活中开始常用“佃客”、“典计”、“衣食客”等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 A.农业生产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战乱使大量人口失去土地 C.租佃关系在农村普及????????????????????????????D.自耕农经济开始逐步走向解体 12.《汉书·董仲舒传》载:“(官吏们)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天下……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这种现象带来的主要后果是(  ) A.土地私有制遭破坏????????????????????????????????B.社会经济凋敝 C.社会两极分化加剧????????????????????????????????D.社会道德衰败 13.北宋初期,佃户要迁徙必须由地主书写文字凭证。宋仁宗时规定,佃户迁徙无须地主开具证明,收获完毕,结清账目便可离开,地主不得无理阻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