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辩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浙江东阳蔡卢村的水稻不是按行整齐插载的,而是成片散播。这种散播方式的变革源于一位妇女的“懒惰之举”。50多岁的妇女卢法素因家中缺乏劳动力,把种子直接撒播到田里。没想到,这种播法不但节约了劳动力,还是早稻大幅增产。党支部决定推广这一方法,可许多村民认为这是“懒办法”,不足为效。口号喊千遍,不及一个具体行动,党支部带领党员家庭进行直播试验,结果75亩水稻平均亩产从原来的300多公斤增加到447公斤,这一示范,全村震动,“直播法”第二年不令而行,使全村粮食大幅度增产,种粮效益大幅度提高。 水稻直播法推广中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生产实践的需要 (节约劳动力) 水稻由齐栽 变为直播法 直播法好 党支书认为好 村民认为不好 (认识不同) 党支书试种 每亩由300增到447 直播法好 全村推广 实践 认识 实践 认识 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 指导 得出 检验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这也体现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反作用,所以,现实学习、生活、工作中既要坚持实践 ,又要把认识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坚持实践的观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综合理 论提升 人的 认识 从何 而来 实践及 其特点 基本含义 特 点 客观物质性 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认识的来源 认识发展的动力 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目的(正误认识作用)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基本形式 “设计原则、9种路面机构”这两种 认识是怎样得来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973年到1978年,第一期青藏公路 科研组经过艰苦努力,在总结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路基研究中提出了“高原多年冻土地区路基,除少冰冻土、多冰冻土地段及融区外,一般均应遵守宁填不挖”的设计原则,并取得了根据不同地基条件和路基干湿类型,推荐9种路面结构组合类型等成果。 有部分国外媒体质疑高原缺氧、冻土施工、环保等一系列难题不可能一一攻破。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我们可以怎样回应国外媒体的质疑? 青藏铁路成功开通,实践的检验证明,我国在冻土工程理论上的研究成果是完全可行。这说明了什么? 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建设者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攻关,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冻土工程设计新理念,设想在高原制造大型制氧站,构建全程监控环保模式,最终使三大难题得以解决,为进行多年冻土施工、发展高原医学事业、保护生态环境 积累了宝贵经验。 “宝贵经验”最终会运用到什么地方?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实践是人们改造 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特点: ① 实践具有 ; ② 实践具有 ③实践具有 。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的途径有两个: 来源只有一个。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 ③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 。 ④实践是认识的 。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 _____ 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 实践的发展。 学生小结: 客观世界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来源 动力 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目的 阻碍 客观物质性 促进 有人在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 : ( ) A.实践的客观规律性 B.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C.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D.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巩固练习: 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西 红 柿(狼桃)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竹外桃花三两支, 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 镜头中的诗句表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

文档评论(0)

22266572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