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巨桉不同连栽代数林地壤土水文物理性质的研究.docVIP

尾巨桉不同连栽代数林地壤土水文物理性质的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尾巨桉不同连栽代数林地壤土水文物理性质的研究

尾巨桉不同连栽代数林地土壤水文-物理性质的研究 黄承标,温远光,莫炯松 广西大学林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摘要:土壤水文-物理性质是森林生态系统水文生态功能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巨尾桉人工林不同连栽代数水文_物理性质的研究少见报导。本文于2001—2005年在广西东门林场尾巨桉不同连栽代数(1, 2, 3代)人工林中进行土壤水文-物理性质的测定。结果表明:①不同代数土壤容重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增,其递增量为0.0060 ~ 0.2804 g·cm-3;造林后的土壤容重一般比造林前小0.0043 ~ 0.3148 g·cm-3;相同土层的多年平均容重显示出3代 1代 2代,但差异不显著 。②不同代数土壤总孔隙度的多年平均值一般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造林后土壤总孔隙度随林龄增加有所递减;总孔隙度平均值显示出2和1代略大于3代的规律 。③造林后的第4年,不同代数土壤持水量(最大、毛管、田间)比造林前有所增加,以后一般随林龄的增加有所递减;1 m土层贮水量的多年平均值变动在833.2 ~ 1100.8 t·hm-2之间,显示出3代大于1和2代的规律。④不同代数土壤通气度的多年平均值变动在12.5% ~ 24.0%之间,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相同层次土壤通气度随着代数增加而减小。 关键词:尾巨桉;连栽;土壤水文-物理性质;广西东门林场 中图分类号:S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7)02-0538-05 土壤水文-物理性质是森林生态系统水文生态功能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在大气降水到达土壤表层后,由重力、分子吸引和毛管力等作用保持在林地土壤中的水分,它不仅是森林植物养分转运的载体和溶剂等的来源,同时是土壤径流的供源[1]。林地土壤的水分状况与气候、植被、土壤性质等自然因素有关,它对森林的生长起着重要的调节和制约作用,而森林也会对周围环境的气候条件和林地土壤水分亦会产生影响[2,3]。森林土壤水文-物理性质,包括土壤容重、比重、孔隙度(毛管和非毛管孔隙度)及各种持水量等[1]。 本文通过对广西国营东门林场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 grandis)人工林的不同连栽代数(1, 2, 3代)造林前后的土壤容重、孔隙度、持水量、通气度等进行定位监测,定量地分析尾巨桉人工林不同连栽代数土壤水分的动态特征,旨在揭示森林与水分的关系,并为有效地控制与改善林地水分状况、提高林地生产力、科学经营林分等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基础数据。 1 研究区自然概况 研究区位于广西南宁市西南部约80 km的低丘地带,海拔80~130 m,坡度为8°~12°,地理坐标在22°17′~22°30′N,107°14′~108°00′E。据扶绥县气象站(海拔88.2 m)的气候资料,年平均气温21.9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3.2 ℃,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8.4 ℃,极端最高温度41.0 ℃,极端最低温度-1.9 ℃,全年≥10 ℃的年积温7590 ℃,全年无霜日361.9天。年均降雨量1222.7 mm,其中5~9月雨量占全年总雨量的73.63%;蒸发量1675.4 mm,除夏季(6—8月)比降雨量略小外,其他月份分别比同期降雨量增大20.1~270.0%;年均相对湿度75%;年均日照时数1715.0 h;年均风速1.8 m.s-1,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土壤以砂页岩发育的赤红壤为主,质地粘重,土层厚度80 cm以上,pH值4.5~5.6之间。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样地的设置及概况 选择土壤类型(砂页岩、赤红壤)、海拔(86~110 m)及坡度(7°~11°)等立地因子基本相似的地段,分别设置1、2、3代尾巨桉林地作为固定标准样地,样地面积为20 m×30 m,于造林前后进行定位监测。原森林植被经砍伐后炼山、机耕,全垦、穴植、施肥、抚育等管理措施一致,各代数均于1998年4月造林。林下灌木层主要种类有山油麻(Trema dielsiana)、潺稿树(Litsea glutinosa)、路边青(Clerodendrum bungei)、三叉苦(Evodia lepta)等;草本主要种类有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n)等。样地概况见表1(下页)。 2.2 土壤水文-物理性质的测定 在各样地面积为20 m×30 m中,划分成均等面积的6个小样方,每个小方块100 m2,然后分别选取1、3、5序号挖土壤剖面,每个土壤剖面按0~20 cm,20~40 cm,40~100 cm三个土壤层次,用100 cm3不绣钢环刀采集土样

文档评论(0)

hagoulz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