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布罗茨基:诗与流亡,以及女人.doc
布罗茨基:诗与流亡,以及女人
那些以政治视角评价布罗茨基流亡的人,都忽视了他当时的心情。
没了家,没了朋友,永失所爱的女人和孩子,他唯一的家园就是俄语。说句残酷的话:对于一个想写出不朽之作的诗人来说,如今万事俱备。
凋零的感觉,总是让人惆怅。说起约瑟夫?布罗茨基,没有疑问,他是上世纪最后一位伟大的俄语诗人。他1972年离苏赴美之后的经历,被诠释成一个关于胜利的故事:诗人战胜政权,光明战胜黑暗,乃至西方战胜东方。1987年、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和美国桂冠诗人这两大文学奖项落到他的头上,他出版了数不清的诗歌和散文随笔。胜利之后,他以55岁的年龄去世,时间是1996年,彻底把自己封闭在20世纪这颗胶囊里。
布罗茨基的人生分为两段:流亡前和流亡后,而流亡后的事情太辉煌,经常掩盖了流亡前的经历,以致有类似文学志向的人,常常以他为榜样,以为反叛就是辍学,就是混迹社会,就是过自己想过的日子。其实,流亡前的布罗茨基,其写诗和个人生活所付出的代价远非今天的人所能想象,那时的苏联,已经剥夺了他做诗人的权利,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流亡前,布罗茨基苏联生活的转折点,发生在1963至1964年间。导火线是一篇发表在《列宁格勒晚报》上的匿名文章,指名道姓辱骂布罗茨基,说他持有“一种危害国家的世界观”,说他深陷在“腐化和现代主义”的深渊里,说他没毕业,还有“除了写点诗外……一直处于寄生状态”,何况他的诗歌“淫秽反动,毒害年轻人”。紧接着,就是那场恶名昭彰的“布罗茨基审判”。
弗丽达?维格多洛娃,一位苏联女记者,时年49岁,她进入到审判现场,记下了审判时的全部对白。也许,布罗茨基人生中最重要的事,除了审判之外,就是这篇文本了。
法庭:你做什么工作?
布罗茨基:我写诗,我翻译,我相信……
法庭:没有“我相信”。站直了!别靠在墙上,看着法庭,根据法庭的提问来回答!现在,你有全职工作吗?
布罗茨基:我想我有全职工作。
法庭:准确回答!
布罗茨基:我写诗。我想我的诗会出版,我相信……
法庭:我们对“我相信”不感兴趣。回答:你为什么不工作?
布罗茨基:我工作。我写诗。
法庭:我们不感兴趣。我们感兴趣的是你隶属于哪个公司。
布罗茨基:我跟一家出版社签了几份合同。
法庭:你的合同给你的钱够你过日子了吗?说出数字来:签了多久,多少钱?
布罗茨基:我记不清确数。我的律师那里有合同。
法庭:我在问你。
布罗茨基:在莫斯科,我出了两本翻译作品。
法庭:你有工作经历吗?
布罗茨基:多少有一点……
法庭:我们对“多少有一点”不感兴趣。
布罗茨基:五年吧。
法庭:你在哪里工作?
布罗茨基:在一个工厂。我做地质勘测……
法庭:总的来说,你有什么专长?
布罗茨基:诗。我擅长写诗和翻译。
法庭:那么谁赏你诗人身份的?谁把你归进诗人一类的?
布罗茨基:没人。谁把我归入人类的?
法庭:你学的就是这个?
布罗茨基:学什么?
法庭:学写诗。你没有读完大学,在大学里他们学的是……
布罗茨基:我觉得诗不是教育的问题。
法庭:怎么说?
布罗茨基:我觉得……嗯,我觉得诗来自上帝。
《列宁格勒晚报》上的攻击文章刊发于审判之前,攻击的内容,跟弗丽达记录的审判内容完全吻合。一头黑发、浓眉大眼的弗丽达,是教师的女儿,做过几年中学老师,1937年“大清洗”期间转行做记者。审判时她在《文学报》任职,主编禁止她去旁听,她是以独立身份去的,在她奋笔记录时,听到了法官的警告和警察的恐吓。她记下的庭审内容被译成英语、德语、波兰语等传到国外,唤起了苏联人及国际文学界人士的注意。克格勃旋即调查她,有些失望地发现,这个不惧死的女人,原已身患癌症。
在前苏联琳琅满目的“萨米兹达特”(即地下出版物)中,弗丽达的这份是最著名的文本之一,对于布罗茨基傲骨昂扬、以卵击石的公共形象而言,可以说,它贡献了决定性的证据。对每个问题,诗人都以“我想……”“我觉得……”作答,这是一个思辨性的个人主义者的标志,而“诗来自上帝”则使这场博弈落槌。诗人赢了。
走遍苏维埃大地,不是间谍,就是叛徒
不过,布罗茨基的命运并非始于受迫害、被驱逐,而是始于诗才,他以极大的谦逊接受了这份来自神的礼物。他曾跟友人罗塞夫说:诗,就是你提笔开写,一个词接着一个词地出来了。他领受这份天才,大约在1958至1959年十八九岁的时候,还是有些偶然的:有人给他一本诗集,是弗拉迪米尔?布提坦尼施斯基写的,他读后觉得“我能写得比他更好”,就这么开始写诗了。
布罗茨基的家里不宽裕。他父亲是个摄影师,有时有活干,有时没活。他们家住在拥挤的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