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物联网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国际电信联盟2005年一份报告曾描绘“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 */17 第1章 初识物联网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 第1章 初识物联网 【本章知识要点】 学习完本章后,应当掌握如下知识: (1)物联网的概念。 (2)物联网国内外发展现状。 (3)物联网的应用领域。 (4)物联网的发展趋势。 (5)物联网相关概念。 物联网应用与发展趋势 物联网生活畅想 【疯狂的设想】 物联网应用与发展趋势 1、Mark Weiser(1991) 2、比尔·盖茨(1995) 3、1998年,MIT提出EPC(产品电子代码)的物联网构想,Ashton(1999)提出物联网概念 4、ITU(2005)首次引用物联网概念 5、智慧地球-IBM(2009) 6、感知中国(2009) 物联网概念的起源 物联网与Internet of Things 五类产业集团 国际电联:物联网就是互联网的应用与延伸 IBM:智慧地球,服务的理念 EPCglobal:RFID就是物联网 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传感网就是物联网 电信运营商:无线互联,无处不在 1.1 物联网的定义 “中国式”定义 物联网指的是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通过各种无线或有线的长距离和短距离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M2M)、应用大集成(Grand Integration)以及基于云计算的SaaS营运等模式,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 欧盟定义 物联网是一个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它具有基于标准和互操作通信协议的自组织能力,其中物理的和虚拟的“物”具有身份标识、物理属性、虚拟的特性和智能的接口,并与信息网络无缝整合。物联网将与媒体互联网、服务互联网和企业互联网一道,构成未来互联网。 1.1 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监测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1.1 物联网的定义 1.1 物联网的定义 全面感知: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及其它各种感知设备随时随地采集各种动态对象信息,全面感知世界。 可靠传送:利用以太网、无线网、移动网将感知的信息进行实时的传送。 智能控制:对物体实现智能化的控制和管理,真正达到了人与物的沟通。 物联网的基本特点 1.2 物联网国内外发展现状 共同点: 融合各种信息技术,突破互联网的限制,将物体接入信息网络,实现“物物相联” 在网络泛在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各个领域,从而影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未来信息产业的发展在由信息网络向全面感知和智能应用两个方向拓展、延伸和突破 日本: 2009年7月 i-Japan2015战略 中国:2009年8月 感知中国 欧盟:2009年6月 物联网行动计划 美国: 2008年底 IBM向美国政府提出的”智慧地球”战略 强调传感等感知技术的应用,提出建设智慧型基础设施 具体而务实,强调RFID的广泛应用,注重信息安全 韩国:2006年3月 u-korea政策规划 1.3 物联网的应用 物联网应用 智能物流 智能医疗 环境监测 智能农业 智能交通 智能家居 1.4 物联网的发展趋势 能量捕获生物降解电池;无线电力传输 可再生能源;多种能量来源;能量捕获(生物、化学、电磁感应);恶劣环境下发电;能量循环利用 改善能量管理;提高电池性能;能量捕获(储能、光伏);印刷电池;超低功耗芯片组 降低能源消耗;低功耗芯片组;超薄电池;电源优化系统(能源管理) 功耗 更廉价材料;新物理效应;可生物降解器件;纳米功率处理组件 超高速传输;具有执行能力标签;智能标签;自主标签;协同标签;新材料 提高信息容量、感知能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