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图的基本内容11幻灯片.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脑电图的基本内容 脑电的历史 1875年Caton首次描记出动物大脑皮层的电位 1890年Back证明脑电活动是独立存在的 1912年Kaufman证明脑电是一种自发电位,并通过动物实验癫痫模型记录了癫痫放电 1924年Hans Berger首次使用头皮电极描记了人类的脑电活动 1936年以后随着脑电图技术的完善在临床得到广泛的应用 脑电图的适应证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发作性疾病,如癫痫 癫痫手术治疗的术前定位 围产期异常的新生儿监测 脑外伤及大脑手术后监测 危重病人监测 睡眠障碍 脑死亡的判定 EEG是用来建立癫痫诊断的仅有的2种客观手段之一(另外是MEG,但不作为常规检查使用),可以通过异常放电的表现确定癫痫发作的类型,有助于对局灶性癫痫进行定位。还有助于观察抗癫痫药物的有效性 脑电图的禁忌证 颅脑外伤及颅脑手术后头皮破裂或手术切口未愈合时 对正在服用抗癫痫药物的病人进行常规脑电图检查时,一般不应减药、停药,避免导致病情反复及可能出现的癫痫持续状态 苯二氮卓类药物可能使EEG产生大量快波而影响判读,可在EEG检查前一天停药,而继续服用其他抗癫痫药物 例外的情况是在进行外科手术前的癫痫源定位时,需要减药甚至停药以获得发作期EEG为目的,并非常规检查 电极的安装 10-20国际标准系统 在矢状位上以鼻根(Nasion)和枕后粗隆(Inion)作为基准 在冠状位以双侧的外耳孔为基准,通过头顶正中点(Cz)的连线各分为两个10%和四个20%加以分割 以Cz为中心,在头顶形成数个同心圆,电极均匀放置并标记各电极的名称 在安放时左侧的F3为F7与Fz的中点,P3为T5与Pz的中点,右侧的F4与P4也以同样方法安放 前额区(Fp):位于双眼瞳孔的上方,其连线与鼻根部的距离占矢状位联线的10% 中额区(F):位于前额区和中央区等距离之点,各占矢状位连线的20% 中央区(C):位于鼻根与枕后粗隆形成的连线与双侧外耳孔形成的连线的交会点(即百会穴)旁开3cm 顶区(P):位于枕区与中央区等距离之点,各占20% 枕区(O):位于枕后粗隆上方(占10%)并旁开各3cm 前颞区(Ta):位于眼外眦与耳屏水平等距离之点 中颞区(Tm):位于外耳孔上方(距外耳孔的距离占双外耳孔连线的10%) 后颞区(Tp):位于枕区与中颞区等距离之点 额中央(Fz):位于额部中线位置,距双侧中额区各3cm 中央(Cz):位于鼻根与枕后粗隆形成的连线与双侧外耳孔形成的连线的交会点(即百会穴) 顶中央(Pz):位于顶部中线位置,距离双侧顶区各3cm 脑电图的基本内容 频率 波幅 波形 位相 出现方式 出现部位 生理反应性 脑电图的基本内容 频率(次/秒,HZ) δ频带:0.5-3HZ,额部(少量) θ频带:4-7HZ,颞部(少量) α频带:8-13HZ,顶枕 σ频带:14-17HZ,额 β频带:18-30HZ,额、中央 γ频带:>30HZ,额,前中央 ≥ 14HZ波可统称β波或快波 这些频带均可见于正常人。 脑电图的基本内容 波幅(微伏,μV) 低波幅:<25微伏 中波幅:25-50或25-75微伏 高波幅:>50(快波)或75微伏 一般常用的定标为1mm=1 μV 脑电图的基本内容 波形 1 单型波 正弦样波:上升支及下降支光滑对称。正常α波、β波、θ波的主要波形,δ波也可以为正弦样波 棘波:上升支陡峭,下降支稍有坡度,周期小于80ms,纸速为30mm/s时小于2mm 尖波:波形与棘波相似,时限80-200ms。棘波和尖波为异常波,最常见于癫痫,但不能称之为癫痫波。 三相波:频率常为2-3Hz,常见于代谢性脑病。 λ波:出现于注视复杂图形时,常位于枕部,3-5Hz,高波幅的正相三角波,闭目时消失。 2 复合波 复形δ波:δ波上重叠有α或β频带内的小波,常见于皮层下病变。 复合波: 棘(尖)慢波综合:由一个棘(尖)波与一个2-5Hz的慢波组成。异常波。 多棘慢波综合:一个以上棘(尖)波与一个慢波组成。异常波。 K-综合波:一个高波幅1Hz左右的慢波。继之以12-14Hz节律,出现于深睡中。 手套型波:睡眠中额部最后一组睡眠纺锤组成,其最后一个波为6-12Hz,类似手套之拇指,其前方的睡眠纺锤相当于其它各指。也可见于锥体外

文档评论(0)

mwk36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