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高考真题][安徽卷][语文][答案]供参习.docVIP

[2006年][高考真题][安徽卷][语文][答案]供参习.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6年][高考真题][安徽卷][语文][答案]供参习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绝密★启用前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界也不是主宰人其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认识、可以为我所用的客观对象。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达到自然界与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统一,自我身心平衡与自然环境平衡的统一,以及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崦实现完满和谱的精神追求。中国文化的大人和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 (选自张岱年等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5.下列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后形成的共识。 B.它具有民族色彩鲜明、内涵丰富深刻面内容十分复杂的特点。 C.它已以解决了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相统一的问题。 D.它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类如何广泛地利用自然。 6.下列对文中恩格斯有关论述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阐述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协调统一的问题。 B.提醒人们不要随意干涉自然界的惯常行程。 C.认为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可以具有一致性。 D.丰富了天人合一思想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有优于西方文化的地方。 B.现代人重视和研究天人合一思想,是基于对同实及发展问题的思考。 C.肯定天人合一思想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对其思想内容的全般接受。 D.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可解决当今世界因工业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齐民者,若今方平民也,盖神农为未粮,以利天下。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晃错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力开其资财这道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计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体寒不得衣,慈母不能保其子,君亦安能以有民?” 皇甫隆为敦煌,敦煌俗不晓作楼犁,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皇甫隆乃教作耧犁,所省佣力过半,得谷加五。又,敦煌谷,妇女作裙,孪缩如羊肠,用布一匹。隆又改之,所 省复不赀③。黄霸为颖川,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④: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豚子,可以为祭。吏往,皆如言。 李衡于武陵超级大国阳汜洲上作它,种柑橘千树。临卒,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后柑橘成,岁得绢数千匹。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已也。谚曰:“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孔子曰:“居家理,治可移于官。”然则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今采捃经传,爱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凡九十二篇,分为十卷,卷首皆有目录。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 (选自《齐民要术》,有删改) [注] ①加五:增加五成。 ②挛缩:褶皱。 ③不赀:不计其数 ④区处:分别处理。 ⑤千头木奴:暗指千棵柑橘树。 ⑥醯醢:指酿造、腌制的方法。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书》所述,要在安民 要:关键 B.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 责:需要 C.询之老成,验之行事 询:询问 D.资生之业,靡不毕书 资:资财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B.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D.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间之有识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于吾乎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举皇浦隆治理敦煌、黄霸

文档评论(0)

ust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