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三阴三阳系统.doc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阴三阳系统”有别于“阴阳系统” 贾春华??王永炎??黄启福??鲁兆麟   《伤寒论》三阴三阳与《内经》三阴三阳存在着先后关系,《内经》三阴三阳在先,《伤寒论》三阴三阳在后。《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一直存在两种说法,一是源于《内经》;二是源于《汤液经法》。持源于《内经》者必以《伤寒论》自序为本;持源于《汤液经法》者必因皇甫谧《甲乙经》而成说。然《伤寒论》自序有真伪之辩,《汤液经法》踪迹难寻,谁是谁非,真假难断。   1.《内经》与《伤寒论》三阴三阳之异同   若以十卷本,即398条的节本《伤寒论》来看,《伤寒论》对“三阴三阳”无过多的陈述。倒是《伤寒例》征引了《素问·热论》有关两感的内容,原文虽较《内经》有所出入但大义不韪。   纵观《伤寒论》398条,除每篇中专有名词“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伤寒”、“中风”等类似名词在字形上相似以外,《伤寒论》与《内经》相同者甚少。下仅以《素问·热论》所论“三阴三阳”病与《伤寒论》提纲证做一对比以示两者三阴三阳病的异同。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这样的对比可使人们直观地看出两者的差异。   《素问·热论》有每日传经之说,《伤寒论》则无。并谓“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素问·热论》有经脉循行之说,《伤寒论》则无。如果将《素问·热论》与《伤寒论》对“太阳”、“太阴”二者视为相同,那么“阳明”、“少阳”、“少阴”则是部分相同,且需要求诸《伤寒论》提纲外的条文,而“厥阴”则基本不同。有关《素问》三阴三阳与《伤寒论》所论不同,清代柯琴看得很清楚,《伤寒论翼·六经正义》“夫热病之六经,专主经脉为病。但有表里之实热,并无表里之虚寒”、“但有可汗可泄之法,并无可温可补之例也。”   我们不能对《素问·热论》与《伤寒论》中“三阴三阳”做出逐一的甄别,因其不是本文的重点。只想告诉大家《素问·热论》与《伤寒论》的最大不同是:《素问·热论》三阴三阳病下无“证”,而《伤寒论》在三阴三阳病的框架下构建了“证”。《伤寒论》将“证”纳入三阴三阳病之下,从而创立了“三阴三阳辨证论治体系”。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论治体系”的创立,使得《伤寒论》比《素问·热论》具有以下的优势:其一,直指临床遣药组方。熟悉《伤寒论》的人都知道在三阴三阳病之下是不能论治的,只有到了“证”才能遣药组方。其二,三阴三阳病证网络。“证”的引入,使“病”、“证”之间纵横交叉,构建了三阴三阳病证网络。出现了“二阳并病”、“三阳合病”之专名,以及有合病之实的“三阴合病”。《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论治体系”的创立意在引入多体的问题以阐明复杂的疾病现象,指导人们正确治疗。只要我们换一下角度去观察《伤寒论》就会发现《伤寒论》中许多的条文都涉及多体问题: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伤寒论》中很多条文是在言汗、吐、下、火逆之后的证治,每一条原文的开端首冠以某一误治或几种误治。多年以来人们少有探讨张仲景如此论述的原因,且多随文释义地将汗、吐、下、火逆解释为后见诸证的原因。这一做法虽有一些合理的成分但不乏牵强得有待商榷之处。如: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这两条方证一致,惟有汗、下之分。如果以线性关系来解释汗、下是“汗出而喘,无大热者”的原因,则明显不妥,因汗、下的概念完全不同,对机体所造成的损伤亦不应相同,然而所出现的证却完全相同。所以,汗、下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是一种非线性因果关系。汗、下法的实施改变了疾病原有的发展趋势,引起了新的混沌状态。张仲景言汗、吐、下、火逆的本意我们难以考究,但汗、

文档评论(0)

zhuliyan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