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六下语文备课建议专用课件
六下语文备课建议 教材的基本结构 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 :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 。 综合性学习: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 。 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 “综合复习”:为教师准备了9篇复习材料 。 课文共21篇,其中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 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5篇课文。 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 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 “口语交际·习作”: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 “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 , “成语故事”“趣味语文”“课外书屋”穿插安排,不再设“展示台”栏目。 第一单元 主题:“人生感悟” 5篇课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文言文两则》:专心致志;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角度。 朱自清《匆匆》:时光飞逝,怎能虚度的无奈和惋惜。 林清玄《桃花心木》:人的成长应经受生活的考验,学会独立自主。 赵丽宏《顶碗少年》:失败乃成功之母。 丰子恺《手指》: “团结有力量” 教学建议: 在充分感受中感悟 一、单元目标、文本解析及注意问题 (一)感悟的泛化 集中体现: 教学的重点不在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上,而是在对课文语言所表现的对象上“微言大义”、“旁敲侧击”。 亲历阅读过程,联系生活经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感悟”之间的桥梁:感受! 二、本单元的感悟及教学建议 (一)利用信息的补充,在语境中感受。 1.结合上下文感受。 例:《顶碗少年》 “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 这是作者看了表演发出的感叹,也是文章的题眼所在。 扣住“惊心动魄”,展开研读: (1)少年表演时的动作、神情进行描写,表现顶碗表演动作的高难度; (2)观众观看表演时的反应,突出表演的扣人心弦; (3)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对“碗”进行描写,不仅体现了表演的难度之大,还烘托了表演的紧张气氛。作者主要抓住“少年、观众、碗”具体描写,突出表现了杂技表演的紧张程度。 感受少年:不畏艰难、不怕挫折、承受压力、敢于拼搏。 2.结合交际情境感受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还原情境中引导学生反思:孔子为什么不能决? (二)注重表象的生成,在想象中感受 引导:要启发学生关注具有画面感的语言,使学生明白依据哪些语言进行想象。 激发:用技术性的手段和语言支持学生的想象。 (三)唤起生活的经验,在体察中感受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视野的融合”。 策略一:化生为熟 调动熟悉的类似的生活经验或利用其习惯的情感反应。 策略二:化远为近 利用就近的经验。 5*《手指》 这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 选编目的: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 重点: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难点:领悟其中的道理。 3.仿写短文 其实不光手指、牙齿,我们身边有许多事物也是这样呢!也可以这样写一写呢!比如我们的五官——耳、眉、眼、鼻、口,他们也姿态各异,性格迥然,各有特点,各有作用,各有长短,说不定还各有喜忧呢!如果你也像丰子恺先生那样写一写,一定也非常好玩吧! 请选择五官之一,写一则小短文。 4.课外积累 有了五指的团结与配合,我们的手在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于是就有了许多关于“手”的成语。请你搜集带“手”字的成语。 第二单元 主题:“中华民风民俗” 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 三篇略读课文《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 注意问题: 1.拓展课程资源,搜集民俗风情的材料以扩展知识面。 2.加强教学内容整合。 3.对于课文中涉及宗教、建筑艺术、戏剧艺术等知识,在语文课上不宜做过多过深的探究,应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上。 发掘教学价值的“点” 一、教材的原生价值:学生阅读获得了什么 1.借助表格,感知主要内容,理清脉络: 2.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课文哪些词语是你第一次认识的? 4.课文描述春节风俗的画面,你觉得哪一个最有趣? 二、教材的教学价值:我们可教些什么 价值定位的依据: (一)从课后思考练习发掘有价值的教学信息。 1.默读课文,想一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