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科技产业的发展-中央大学通识中心.ppt

  1. 1、本文档共7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科技产业的发展-中央大学通识中心

我國國家型科技計畫成立之原則主要有三: 有長期明確目標,創新技術,對產業發展或國家社會福祉有重大貢獻者 具跨部會署及跨領域之特性,需政府引導投入並予長期性支持者; 具國際性、前瞻性,其影響與衝擊既深且廣,並需上、中、下游及產、官、學、研資源之良好分工與整合者。 國家型科技計畫具有多項特色: 以整合為手段、綜效 為目的: 國家型科技計畫是以系統工程概念訂定整體規劃發展藍圖並進行科技計畫組合,總體規劃完成之後,由跨部會分工合作執行,達到創新產業技術或增進人民福祉的目的。 由決策高層直接督導: 國科會主任委員與行政院政務委員召集各部會副首長與專家組成指導小組,負責決策與聽取計畫階段成效,提出政策指導。 總主持人領導計畫辦公室團隊專案推動、協調整合與管理,並考核績效。 國家型科技計畫透過規劃與長期累積造成技術上的規模效益與範疇效益。 * 國家型科技計畫目標相當明確,且在提升國家整體產業發展、為國家社會福祉具有重大貢獻,其他科技計畫則無此種重大目標。 就規模而言,國家型科技計畫的規模最大、執行期程亦比較長。 計畫形成過程而言,國家型科技計畫須有總體規劃後,再進行執行計畫(projects)的公開徵求。 國家型計畫具有跨部會、跨領域的特性與內容。 執行方式則強調產、官、學、研,上中下游共同合作模式。 其他類型的科技計畫,重點為提升國內科技研發與產業技術水準,規模相對較小、期程也較短,除部分計畫跨領域外,並無跨部會合作。 * 現行國家型科技計畫之形成,分為構想、整體規劃及執行等三個階段: 構想階段: 凡有關全國性重大科技會議結論或國家建設所需之課題,由各部會署或學者專家,衡量國內外情勢,在符合國家型科技計畫形成條件之前提下,得提出課題構想,形成共識後研擬整體構想規劃報告。 整體構想規劃報告由部會署提送國科會主委與行政院科技政委共同召集之審議會議通過後,提報國科會委員會議通過,並指定總體規劃總召集人進行總體規劃協調; 總體規劃階段 由國科會主委與行政院政務委員召集各部會副首長與專家組成指導小組,負責決策與聽取計畫階段成效,提出政策指導; 並成立諮議小組提供諮詢與協助指導小組及協助總主持人之規劃小組,期使規劃工作更為順利; 於執行階段則由總主持人領導計畫辦公室團隊負責專案推動、協調整合與管理,並考核績效。 計畫執行階段: 「國家型科技計畫」正式成立後,即由指導小組遴選計畫總主持人,國科會核聘之。總主持人在原規劃小組協助下,成立「計畫辦公室」,並視需要聘請相關學者專家,重新組成諮詢小組,總主持人原則上應於二個月內成立計畫辦公室,並提出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運作計畫,申請國科會經費補助與行政支援。 * * * * 二、教育制度偏頗 (一)高等教育體系分類 整體高等教育家數過多,尤其偏重大學 技職型、研究型與一般型大學之發展重點與特色不具差異性 教師評鑑制度的設計與實際執行無法合理反應其工作成果 (二)制度規範 公、私立大學財源籌措、增設學系與招生規範自主性有限 大學教師兼職限制過多,不利產學合作 薪資制度缺乏彈性 (三)資源分配 整體高等教育資源投入偏低、經費分配指標侷限 每位高教學生得到的教育資源偏低、生師比偏高 * 三、人才培育與運用缺乏連結 (一)碩博培育 博士班增設條件未評估系所特色與性質,致博士班數量、畢業人數過多,畢業門檻太低,缺乏篩選機制、研究素質參差不齊 碩博教育師資產學經驗不足、課程設計缺乏與職場連結 (二)技職培育 升學管道交流體制模糊化,技職校院特色喪失 未具實務經驗之專任師資比率偏高、產學落差大 職業證照考取趨向重量不重質 * 三、人才培育與運用缺乏連結(續) (三)進階培訓 終身學習與回流教育的觀念尚待推動,不同行業與公私部門員工帶薪學習權益保障不一 目前職訓體系未達提高人力資本、鼓勵企業興辦進階培訓等目標 職訓培訓單位在需求之系統性預測、跨國合作訓練、教材開發、專業師資等方面存在缺口 (四)國際交流 選送人才評估篩選機制內容模糊或不明確。交流實質成效評估及回饋機制不足 高等教育之外國語學習風氣、師資明顯不足 開設遠距學程、與國外大學建立雙聯學位、姊妹校之國外大學品質難以掌握,國外來台辦校誘因不足 缺乏激勵教師推動國際化之機制,民間缺乏推動國際化意識 * 四、人才國際競逐激烈 (一)人才引進 外籍生數量有限、素質參差不齊 國內僑生仍以亞洲地區居多,先進國家美、歐洲人數偏低 招收外籍學生之命令措施影響來臺誘因,尤以陸生更甚 專業人士來臺停留與僱用規定與彈性不一 (二)人才留用 海外人才庫面臨斷層 國內留才機制欠缺吸引力 高等專業人才外移現象日益普遍 * * 教育體系多樣化 (一) 確立高教分類定位,落實評鑑制度差異化,落 實人才需求預測與培育聯結 (二) 提升研究型大學的研發能量,引導師生從事創 新

文档评论(0)

daoqqzhuan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