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brunstrom疗法
中枢性促进技术(Brunnstrom ) 1.熟悉Brunnstrom评定方法 2.掌握Brunnstrom治疗技术 一、概述 提出了脑损伤后恢复的6个阶段 利用这个规律创立了一套治疗脑损伤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方法。 Brunnstrom技术的基本观点 1.脑损伤后 出现了在发育初期才具有的异常运动模式 原始反射和病理反射,如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而深反射等正常反射则被强化 。 2.在脑损伤后的任何时期均使用可利用的(正常或异常的)运动模式来诱发运动的反应,以便让患者能观察到瘫痪肢体仍然可以运动,刺激患者康复和主动参与治疗的欲望。 Brunnstrom技术的基本观点 3. 强调在整个恢复过程中逐渐向正常、复杂的运动模式发展,从而达到中枢神经系统的重新组合。 Brunnstrom法:异常的运动模式=常用手段 联合反应 共同运动(协同运动、联带运动) 紧张性反射:1)对称性颈反射 2)非对称性颈反射 3)紧张性迷路反射 4)紧张性腰反射 4、其它方法:感觉刺激 联合运动与联合反应 联合反应(associated reaction) 在某些环境下出现的一种非随意运动或反射性肌张力增高的表现 脑损伤病人在进行健侧肢体抗阻练习时,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患侧肢体的肌张力,或患侧肢体出现相应的动作 联合反射:是人体左右侧相互影响所致 共同运动(synergy) 脑损伤常见的一种肢体异常活动表现。 活动患侧上肢或下肢的某一个关节时,相邻的关节甚至整个肢体都可出现一种不可控制的运动,并形成特有的活动模式 肢体的痉挛模式 上肢-屈曲痉挛为主。 肩胛带-上抬, 后撤。 肘关节-屈曲。 前 臂-旋前。 腕关节-掌屈。 手 指-屈曲。 下肢-伸直痉挛为主。 髋关节-伸展,内收, 内旋。 膝关节-伸展。 踝关节-内翻,跖屈。 足 趾-屈曲。 共同运动各要素的相对强度 ⑴上肢屈肌共同运动: 肘屈曲最为常见,屈肌共同运动是最强的要素,在脑血管病后最先出现。 ⑵上肢伸肌共同运动: 胸大肌是上肢伸肌共同运动最强的要素, ⑶下肢屈肌共同运动: 髋关节屈曲是下肢屈肌共同运动的最强要素 ⑷下肢伸肌共同运动: 膝关节显示较强的伸肌共同运动,常伴有踝关节跖屈、内翻。 重症患者内收肌要素非常强,患肢常交叉在健肢前,其中包含3个要素—膝伸展、髋内收、踝内翻。 髋内旋和髋伸展是较次要的要素,患肢在负重位时伸肌共同运动的强要素被强化。 原始反射(primitive reflex) 出生后就具备的运动反射(正常) 大部分的原始反射在1岁以后逐渐消失 脑部受损后再次出现,成为病理性反射 三、偏瘫的评价方法 偏瘫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规律:Brunnstrom弧 0 Ⅰ弛缓期2w 1 Ⅱ 痉挛、协同运动、联合反应 (2w~4w) 2 Ⅲ 症状最典型(3w~5w) 3 Ⅳ分离运动、精细运动、速度运动 4 Ⅴ (5w~3m) 5 Ⅵ 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价 ? 感觉障碍的粗略检查 ⒈肩、肘、前臂、腕的被动运动感觉 ⒉手指的被动运动感觉 ⒊指尖感觉 ⒋下肢的被动运动感觉 ⒌足底感觉 四、治疗方法及临床应用 Brunnstrom技术最基本的治疗方法 早期充分利用一切方法引出肢体的运动反应, 利用各种运动模式(不论这种运动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如共同运动、联合反应,再从异常模式中引导、分离出正常的运动成分。最终脱离异常的运动模式,逐渐向正常、功能性模式过渡。 治疗方针 ①经常重视运动感觉 ②早期患者在床上肢体摆放位置 ③利用共同运动模式 ④促进分离运动 ⑤最后达到随意地完成各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BOD的测定及应用.ppt.ppt
- BMS电池管理系统资料.ppt
- book-2-module5-newspaper-and-magazines-cultural-corner.ppt
- Book 6 Moudule 1 The Wrong Kind of Small Talk.ppt
- Book6Unit1words and expressions.ppt
- BOOK6_Unit2_poems_Language_points.ppt
- boost常用库的使用介绍 第一讲.ppt
- book6:Unit_04_A_(第六册_英语综合教程_外教社).ppt
- BOWTIE模型研究和介绍.ppt
- BPSK调制原理.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