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道家修身文化的特质。宗伟要点
从《太平经》看道家修身文化的特质
——兼论与儒、释两家之不同
张宗伟
摘要:修身文化是儒释道三家的共同特征,然而又各有不同:佛家讲威仪,讲内证禅定;然而究竟来说,威仪和定境皆属于“相”的范畴,为体之显现,可现可隐;儒家(此处指原始儒家)讲礼乐,讲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然而无论礼乐和八目都是为了圆满人伦之道;对于修身文化的呈现止于诚敬与礼仪之上,而对于如何让诚敬与礼仪显现出来的身体因素并未深探;然而道家的修身文化的弥补了儒释两家的不足,道家将身体不仅看做行道之具;而且将身体定位为证道的标准来看待, 这是道家与儒释两家及其他文化的重大不同。可以说,道家的修身文化不仅看到了身体的工具价值,而且身体本身就是目的、就是价值,身体本身就是道,身体的成就(长生、飞升、羽化)既是证道的成就。笔者将这看作对身体的本体意界定位,肉身既是道,同时道也可以成就肉身。
道家专注于修身文化的个个侧面,呈现出综合化、立体化的格局。本文尝试概括性地比较三家在修身文化上的不同,进一步浅略呈现道家修身文化的全方位的观念与格局。
关键词:修身文化 身体观 本体意界 文化向度
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儒释道三家鼎立的局面。三家在义理和行法上相互碰撞、相互启发,也相互交融;然而,在笔者看来,三家在义理之侧重和行法的下手处仍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尤其在源流发端处看得更为明显,这对于认清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有机结构,辨别三家在人体生命科学发展中的不同角色和作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试以道家早期经典《太平经》为例,说明道家修身文化的特质。
在笔者看来,道家的“身体观”构成了道家区别于儒家和释家以及其他文化的特质。这种“身体观”又使得道家对于“修身”的重视程度远远地超过其他两家;对于“修身”把握侧面也较其他两家更为丰富,呈现出立体化、系统化的格局。
本文所界定的“身体观”,是指不同生命文化对于身体在生命延展(即行道)及超越(即证道)中的地位作用的不同看法。在笔者看来,儒释两家将身体看做行道之体,证道之具;道家包含此两种观念,更将身体的修炼程度定位为证道之标准的地位上。
在“身体观”上,东西方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在中国文化内部,儒释道三家也各有异同。这种“身体观”上的差异,导致了儒释道三家不同的修行路径;也是东西方文化走向不同向度的重要原因。
佛家的“身体观”
1在佛家看来,身体是行道之器,证道之具。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佛家追求的是来生,追求的是宇宙阴阳未判、混沌未生之前不生不灭的寂灭状态。佛家对于外在世界是绝对否定的态度,一切并非不存在而是毕竟归于虚幻,所谓“心外无物”是也;走的是单向度的内求的路线,所谓“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最终将内证的种种境界也全部否定,安住于不生不灭的宇宙人生实相的寂灭状态。
因而在佛家看来,身体只不过是生命个体通往彼岸世界的媒介而已,就身体本身而言,没有任何实义;特别是在大乘菩萨道的观念和行法中,身体是成就佛道、化渡众生的工具和手段,因而,为成佛道,可以牺牲自我身体,可以“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默”;在《法华经》中还有焚身供佛的故事。因而,在佛家的行法中不难发现燃指供佛、刺血书经的修法等等。
虽然在成道过程中,少不了身体这个载体的参与,因而佛家也有重视身体的义理,然而其重视程度,仅仅是工具和手段层面意义上的,就其中观思想观照下的“身体观”,也应在这个范畴之内;并非本体和价值意义上的;而从修行向度来讲,作为“身相”而存在的身体,终究是被否定的;从修行的观念与方法而言,佛家可以说走的是忘身而修身、见性而修身、化性而身修的路子。
2佛家修行成就的标准是完全内在的、自我的。
佛家修行成就的标准可以有身体上的显现,但不以身体为究竟:比如佛家也有坐化而肉身不腐的现象,也有虹化的现象,也有舍利的现象,这些可以作为修行有成就的重要特征;但在佛家看来,在身体上没有留下什么特征的,也不能说就一定是没有成就的。
佛家追求的完全是自证自明,而绝非外在的任何评价。所以在佛家看来,得道与否不必验之于外。释迦摩尼得道之后,既欲入灭,就是最好证明。
佛家的修身文化,内证于禅定,外现为威仪。威仪的示现与否,如何示现,乃至于完全没有威仪,蓬头垢面、呵佛骂祖、疯傻癫狂;完全取决于摄受众生的必要性,用之则现,舍之则隐,因而佛家修身,是在证得性体之后的一种进退从容、隐现自如、存乎一心;表现出极大的自有与洒脱。
儒家的“身体观”
1、原始儒家,对于自己以及自己的身体是一种敬爱的态度,对于饮食表现出一种中道思想。
孔子非常注重身体,其日常行为中就体现出对于自己身体的敬爱,这是君子善待自己的一种表现。
孔子对于疾病很慎重。“子所慎者,斋、战、疾。” “子疾病,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孔子对于未能通达药性的药物,是不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科室全成本核算.ppt VIP
- (完整版)幼儿园五年发展规划【可编辑版】.docx VIP
- 福克纳 A Rose for Emily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英文原文+译文).pdf VIP
- 高考数学总复习《函数性质》专项测试卷及答案.pdf VIP
- 课题申报书: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研究.docx VIP
-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含单元备课).pdf VIP
- 湖北省武汉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试题含答案.docx VIP
- 2025年秋期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核心素养教案(教学反思有内容+二次备课版).docx
- 初中整本书阅读系列之《红星照耀中国》第8-9篇 同红军在一起PPT课件.pptx VIP
- 2024年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精讲课件.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