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台海关系教案供参习
台海关系专题
一、台湾的基本概况
台湾位于我国东南海域,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两岸与福建相望,南靠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接壤,北向东海。台湾岛是我国的第一大岛。包括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澎湖列岛64个岛屿,被称为“多岛之省”。 台湾地区总面积36006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300万人。与河南比较
台湾称谓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在中国古代文献里,被称为“蓬莱”、“贷舆”、“员峤”、“瀛洲”、“岛夷”、“夷州”、“琉求”等。从三国时代开始,便逐渐开拓、经营台湾,到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正式建立行省。
台湾气候 台湾是世界上少有的热带“高山之岛”,除西岸一带为平原外,其余占全岛2/3的地区都是高山峻岭。台东山脉、中央山脉、玉山山脉,号称“台湾屋脊”,海拔3997米。最著名的是阿里山,为台湾秀丽俊美风光之象征。
地处亚热带海洋中的台湾,气候温和宜人,长夏无冬,适宜于各种植物的生长。因此岛上大部分土地都覆盖翠绿的森林,有“海上翠微”之美誉。重山峻岭间,植物种类繁多,森林风姿多变,原始森林中的千岁神木,比比皆是,世之罕见。
台湾经济 台湾是个美丽的宝岛,也是个富饶的宝岛。宜人的气候、肥沃的土地,以及丰富的资源,造就了台湾“山海秀结之区,丰衍膏腴之地”。人们为此给予她无限的赞美:有“米仓”、“东方糖库”、“水果之乡”、“森林之海”、“东南盐库”、“兰花王国”、“蝴蝶王国”、“珊瑚王国”、“鱼仓”等美誉。驰名中外的台湾三大物产是稻米、蔗糖、茶叶。
台湾资源比较匮乏,战略资源大量依靠进口,如煤炭进口达99.78%,原油99.90%液化气100%,核能100%。煤炭从大陆进口约占14%,石油进口来源中东占30%,其余由澳大利亚,印尼等国。
台湾省海岸线长达1600多公里,海岸线曲折,多港湾,航海运输历史悠久。高雄港、基隆港和台中港是台湾三大港口。高雄港位于台湾岛西南端;基隆港位于台湾岛北端;台中港位于台湾西海岸线中部。其中台湾最大的港口是高雄港。港口呈狭长条形,航道水深11—16米,现有码头80多座,年吞吐量7000余万吨,每年进出港船舶达21700多艘。
台湾旅游 台湾四周沧海环绕,境内山川秀丽,到处是绿色的森林和田野,加上日照充足,四季如春,所以自古以来就有“美丽宝岛”的美誉,早在清代就有“八景十二胜”之说。作为著名的世界旅游胜地,台湾岛上的风光,可概括为“山高、林密、瀑多、岸奇”等几个特征。
位于台湾岛最南端的鹅銮鼻(18米),是一座小半岛。岛上有一灯塔每10秒钟闪亮一次,光力可达20里,有“东亚之光”的美称,号称远东第一灯塔。
二、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什么叫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它涉及美国和台湾的看法。
1、我国和国际上确认的看法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到目前为止只是没有打炮的内战而已,这个内战状态两岸并没有结束,《反分裂国家法》规定是内政问题,不需要别人插手,从法理上讲,自1943年12月1日的《开罗宣言》到1945年7月26日的《波茨坦公告》再到1971年10月的25届联大的2758号决议,已经彻底地解决了中国代表权的问题,在国际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中国,而不是台湾。
台湾的早期开发,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融汇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在中国的史籍记载中,台湾在战国时代称为“岛夷”,前后汉和三国时代称“东鲲”、“夷洲”,隋、唐以后称“流求”,明万历年间正式在公文上使用“台湾”的名称。
据古文献记载,中国大陆军民东渡台湾,垦拓、经营台湾岛,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公元230年(三国吴黄龙二年),吴主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水军渡海到达台湾。这是中国大陆居民利用先进的文化知识开发台湾的开始。吴人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中,就曾详细记载了当时台湾的生产和生活形态。到了6世纪末、7世纪初的隋代,大陆和台湾的接触增多。据载隋炀帝曾3次派人到台湾,“访察异俗”,“慰抚”当地居民。是时,大陆和台湾已有贸易往来。此后由唐到宋的600年间,大陆沿海人民,特别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带居民,为了躲避战乱兵祸,纷纷流入澎湖或迁至台湾,从事垦拓。至南宋时,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有军民屯戍。大陆和台湾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渐频繁。
元代进一步加强了对台湾的管理。公元1292年(至元二十九年),元世祖忽必烈派海船副万户杨祥、礼部员外郎吴志斗和珍部员外郎阮监到台湾“宣抚”。公元1335年(后至元一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今厦门)。中国在台湾设立专门政权机构,也自此开始。
明朝以后,大陆与台湾的人民往来不绝。公元1402—1424年(明成祖永乐年间),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率领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