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毕业论文参考献文示范.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管理学毕业论文参考献文示范

管理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示范 [1] 阿尔钦,德姆塞茨.生产、信息成本和经济组织:企业的经济性质[M].上海财 经大学出版社,2000 [2] 陈清泰,吴敬琏.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法规政策研究报告[M].中国财政经济出 版社,2001 [3] 陈树文,刘念贫; 上市高新技术企业高管人员持股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分析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 137-143 [4] 陈志广.高级管理人员报酬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2,(5):32-35 [5] 谌新民,刘善敏.上市公司经营者报酬结构性差异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 2003,(8):55-63 [6] 程国平.经营者激励[M].经营管理出版社,2002 [7] 邓莉.股票期权在美国“失宠” [J].经营与管理,2006,(6):21-22 [8] 付强,吴娓.限制性股票奖励、激励性股票期权与企业薪酬制度的选择[J]. 财会月刊,2005,(11):47-48 [9] 顾斌,周立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研究 [J];会计研究; 2007,(2):79-84 [10] 郭福春.股权激动机制的理论基础及效应介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2,(9):45-48 [11] 国资委.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J].2006.12.6 [12] 黄俊峰,股权激励:证券市场新期待[J].中国证券报, 2006.12.11 [13] 黄湛冰,万迪日方.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的行为因素比较分析[J].预测,2005, (6):37-39 [14] 蒋文杰.回归模型中虚拟变量的设定与应用[J].探索争鸣,2007(2):12-13 [15] 隽娟.管理层持股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来自深市的经验证据[J].市场论 坛,2007,(2):64-65 [16] 李广林,周来振.国有企业产权的改造与激励[M].南海出版公司,2004 [17] 李维友.中国实行经理人股票期权可行性研究[N]. 中国证券报 2001-7-26 [18] 李曜.股权激励与公司治理案例分析与方案设计[M].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1 [19] 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 一项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 究,2000(1):41-45 [20] 梁洪学,李慧燕.七种股权激励模式的利弊分析[J].税务与经济,2003(5): 32-34 [21] 米红,张文璋.实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spss应用[M].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0:121-193 [22] 宁相东.公司治理理论[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23] 潘颖.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J].西北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07,(6) [24] 彭祥敏.股权激励模式效果比较的实证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4 [25] 少波.黄欣.企业激励机制创新-对三种股权激励模式选择的研究[J].财经 理论与实践,2002,(4):27-28 [26] 沈沛.中国资本市场前沿理论研究文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7] 沈学军.我国实施股权激励主要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004 [28] 石建勋.中国企业家的股权革命[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9] 童晶骏.关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的实证分析[J],理论探讨,2003, (5):48-51 [30] 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J].经济研究,2000(3):32-39 [31] 吴叔平,虞俊健.股票激励[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32] 徐振斌,方宇.股权激励要慎用限制性股票[J].中国改革报,2007-2-13 [33] 许晔珉.股票期权:一把双刃剑[J].新理财,2006,(3):27-27 [34] 杨贺,柯大钢,马春爱,等.经理层持股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相互作用机制 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 ,2005,(1):24-26 [35] 杨红炳.委托代理理论与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6,(8):42-43 [36] 杨家亲.对股票期权及其会计处理的系统认识[J].会计研究,2000,(12): 34-37 [37] 杨志刚.股票期权方案一枝独秀--股权激励方案综述[J] ,中国证券 报:2006-05-31 [38] 于东智,谷立日.公司的领导权结构与经营绩效[J].中国工业经济,2002, (2):70-78 [39] 于武等.国有企业经营者物质激励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1999,(7).21-24 与经济管理,2000,(5):40-45 [40] 岳旭琴.期权期股两种股权激励方式的比较及其在我国的运用[J].市场周 刊

文档评论(0)

sb2501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