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选评.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5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选评.doc

2015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选评   【原题呈现】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   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   【综合评述】   在社会生活瞬息万变、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人们行色匆匆席不暇暖的今天,让高考学子们对“智慧”进行理性的思考,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和一定的启示性意义。“智慧”的特质有三点――善,妙,活。其中,“善”是智慧的出发点,不善的经验、能力、境界只能催生“奸猾”和“狡诈”;“妙”,是智慧的归宿点,从古到今所有智慧的结晶给人的感觉必定是精巧、美妙、圆满、通达;“活”,则是“善”与“妙”这两点间连结的桥梁,也是必由之径,如果没有智慧的“活水”的淘洗和推进,所有的经验、能力、境界便不能与时俱进,只会慢慢老去,而“活”的具体表现就是一种灵气,一种悟性,一种敏锐,一种创新。   当然,写作此文并不要求考生对上述几方面全面把握,能从其中一点突破即可。不论是议论性文体,还是记叙性文体,都期望考生能写“活”,能充分展示自己的灵气和智慧。高考材料作文,所给“材料”只是一种“约定”和“限制”,否则考生就会信马由缰,失却“同一条起跑线”,无法“大比”。但是扣紧“材料”写什么,怎么写,却是大家的自由。   尽管作文的文体要求是诗歌之外文体不限,但今年的考场作文依然以“议论性文体”为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议论文比记叙文更易于上手,多数考生对生活缺乏细致的体验和感悟,加之考场写议论文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而惯性的飞舟是难以阻遏的。其实,写好议论文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深刻的思想,丰富的积淀和睿智的表达。   究竟什么是“议论”?概而言之,就是“分析”。“分”解和剖“析”所拟定的论点所包容的种种人情、种种事理、种种内部构造、种种外部联系……分析好,大有益;分析好,理自现。然而,令人颇感遗憾的是,今天的高考作文中鲜见实实在在的“分析”,似乎“中心论点”一旦确立便万事大吉,无须再析理明理。譬如今年的江苏高考作文中,许多文章开宗明义:智慧是个好东西,是一种人生佳境。按照“议论”的基本要求,接下来应多问几个“为什么”,层层剖析,直抵问题的核心。但相当多的考生全无这种意识,他们将“智慧好”视为公理,毋庸论证,结果是“智慧的颂歌”一唱到底,使文章浮于表层,缺乏深度。   再看选材。今年的作文以“智慧”为话题,智慧的人文内涵极其丰厚,于是选材上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有很多考生将目光投向了中国文明史上灿若星汉的智慧名人,如李白、苏轼、曹雪芹、弘一法师等等。与前贤进行有关智慧的心灵晤谈,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只触及这些智者的皮毛和枝蔓,买椟还珠,就谬以千里了。最普遍、最典型的案例是:18岁上下的高三学子,下笔便是月下品茗、曲径参禅、小舟远遁,酹酒滔滔……分明有“效颦”之嫌,有附庸风雅之弊。这样的作文,给人的感觉是虚空,做作,无病呻吟,华而不实。原因何在?一是高中学子的文史哲知识积淀不够丰厚,不易体察那些“大智慧”的博大深沉,很难拥抱他们胸罗万象的精神世界;二是一些考生考前大背名人事迹,结果囫囵吞枣,食而不化,弄巧成拙。考生在写作中应当抒写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因为生活之树长青,只要有心,每一片绿叶皆有可圈可点之处。考生写作时不能高度“忘我”,动不动就请古今名人来帮忙。正如今年一位考生在作文中所言:不要真情实感,不需形式创新,只需把大段捣烂如泥的“王开岭”、“史铁生”、“周国平”们注入固定模板,便会催生大批身穿统一制服的克隆军团。此乃应试教育下的集体分泌物――一语切中了当下中学作文教学的弊端。   在表达时,有些考生为了凑满800字,使出了两手“绝招”――一是拼命举例:周国平如何,汪国真如何,王国维如何……字数不够例子凑;二是大量引用名言警句:林徽因如是说,林清玄如是说,林语堂如是说……林林总总,就是没有“我”怎么说。其实,800余字的临场议论文只须精选一两个“事例”,作者的精力应当集中于剖析这一两个事例,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它,从不同的层面挖掘它。若用多个事例,则必须处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能随心所欲,想到哪件是哪件。至于引述名言,绝对不能多,不能滥。多了就等于剥夺了自己的发言权,滥了就会重复雷同。例子也好,名言也罢,其总量无论如何不能超过自己的表达。切记:支撑作文的,不是“名人事迹”、“名言警句”,而是你自己的分析议论。   尽管今年江苏高考三分之二的考生都写了议论文,但最拔尖的优秀作文中,却大多数是记叙文。那些优秀的记叙文,大多着眼于小人物、小经验、小升华、小智慧……文章简单平实,却给人以不尽的启示。其实,文体本无高下之分,但时下议论文的教与学可以说走向了一个误区――很多师生认为议论文有“模板”好套,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