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参考文献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內政部(1991)。社區發展工作綱要。臺北:內政部。 內政部(1995)。臺灣地區社區建設與活動調查提要報告。臺北:內政部。 方永泉(2000)。後殖民主義與比較教育研究,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邁向新世紀:比較教育理論與實際,35-75。北:灣書店。1999)。東方主義(原作者:Edward W. Said)。Orientalism。 臺北:立緒文化。 王怡文、蔡燕萍、柯怡如、葉怡伶、范國偉(2002)。水之戀。臺北市立師院91級師資班社會科教材教法期末報告,未出版。 王岳川(1998)。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臺北:淑馨出版社。 王逢振(2000)。文化研究。臺北:揚智文化事業。 四一○教育改革聯盟(1996)。民間教育改造藍圖,朝向社會正義的結構性變革。臺北:時報文化。 白亦方(1999)。社會科課程設計的發展與願景。臺北:師大書苑。 生涯價值探索。2003年2月27日,取自勁草心棧網站:.tw/yimei/ 石之瑜(1995)。歐美後殖民主義眼中的國際關係與國家認同,美歐月刊,10(3),112-126。 余安邦等(2002)。社區有教室。臺北:遠流。 吳根民(1988)。批判理論與教育。臺北:師大書苑。 吳清山、蔡菁芝,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社區化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出版,教育資料集刊,27,157-170。 沈宗瑞(1999)。國家、社會與公民權的發展,載於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出版,通識教育季刊,6(2),65-83。 周佩儀(1995)。/Culture/postm.htm 周儒.呂建政譯(民88)。戶外教學(原作者 Donald R.Hammerman ,William M.Hammerman , Elizabeth L.Hammerman),臺北:五南。 林詠茜、林靜彣、—磺溪姑娘。臺北市立師院91級師資班社會科教材教法期末報告,未出版。 林倩如、陳柏光、曾婉如、許淑麗、潘姿卉(2002)。胡桶心 古道情。臺北市立師院91級師資班,社會科教材教法期末報告,未出版。 林萬福、楊裕富(2000)。後現代藝術設計:E行銷品味論!N世代流行戰!。臺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邱祖賢(1996)。哈伯瑪斯的批判理論在我國教育政策的制定與運用。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高雄市。 邱貴芬(1992)。「發現臺灣」:建構臺灣後殖民論述。中外文學,21(2),151-167。 邱貴芬(1995)。是後殖民,不是後現代-再談臺灣身份/認同政治。中外文學,23(11),141-147。 美國公民教育中心編著,單文經譯(1996)。美國公民與政府科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范信賢(1999)。學校教師身分認同的後殖民論述。。 張京媛()。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9-29)。北:麥田。 )。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師大書苑。 教育部(1993)。社會科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教育部。 曹莉(1999)。史碧娃克。臺北:生智文化事業。 莊梅枝(2000)。邁向課程新紀元(四)。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郭為藩、高強華(1987)。教育學新論。臺北:正中。 陳伯璋(1980)。教育研究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法。臺北:南宏。 陳伯璋(1987)。教育思想與教育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陳秉璋(1988)。社會學理論。臺北:三民。 陳芳明(1996)。當後殖民遇到後現代-誤讀張大春《撒謊的信徒》。中外文學,25(4),149-154。 陳芳明(1996)。臺灣研究與後殖民史觀。歷史月刊,105,41-46。 陳芳明(2002)。後殖民臺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 陳武德主編(民92)。茶鄉坪林探查。臺北縣坪林國小。 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理念與實踐。臺北:師大書苑。 陳嘉彌(1996)。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取向與其接受創因程度間之關係研究。屏東:睿煜。 陳麗華(1995)。談有效的社會科教學──重視真實性的活動。康橋雙月刊,18,55-58。 陳麗華(1996)。適應VS參與---我們要培養什麼樣的公民。康軒教育雜誌,26,8。 陳麗華(1997)。社區參與學習的理念和實施。國教月刊,43(7、8),44-53。 陳麗華(2002)。社會學習領域的教學特性與策略。載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臺北:師大書苑。 陳麗華(2002)。教學特性與策略。載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臺北:師大師苑。 陳麗華,彭增龍(2004)。社會行動取向課程的教學。載於單文經(主編),課程與教學新論。臺北:心理。 陳麗華,彭增龍(2002)。以建教合作模式發展學校本位課程

文档评论(0)

daoqqzhuan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