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温病学概要供参习
温病学概要
温病学 绪论
(原始资料: 林口长庚中医院 李克成医师网站)
学习提要:
☉温病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的任务?
☉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温病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温病学发展过程各个阶段的情况
☉与温病学有关的重要医家及其著作,有关温病学的主要学术特点和成就等。
一、温病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概念的内涵: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概念的外延:从临床分科角度看,温病应属中医内科范围,然而温病学的辨证理论,不仅对温病,而且对其他临床各科发热病证的诊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诊治外感热病的理论,主要有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都能指导临床。伤寒学说为温病学说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至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和吴鞠通,创立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之后,才成独立学科。
二、温病学的发展概况
发展过程大体可分如下几个时期:
☉萌芽时期:战国~晋唐时期
☉发展时期:宋金元时期
☉成熟时期:明清时期
(一)战国~晋唐时期
☉此期无专门的著作,温病之病名、病因、症状、治疗、预防的记载,均散见于历代文献。 ?
☉温病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 ?
☉《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
☉关于病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伏气温病的理论依据。
☉关于季节与温病发病的关系,《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与四时温病的命名有密切关系。 ☉传染和流行性,《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间大小,病状相似。
温病症状: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例》: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所谓时行之气,即非时之气为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但当时不称为伤寒或温病而称之为时行。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载有温热病之致病原因、发病原理、以及症状特点。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有治温病方十首。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收录许多防治温病、温疫、温毒的简便药方,如太乙流金散。
☉晋唐以前,温病与伤寒未有明确划分,温病仍隶属于伤寒范围。
(二)宋金元时期
随着临床医疗的应用,医家们感到,仅用《伤寒论》经方治疗外感热病,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宋.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桂枝汤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时用之无不应验,自江淮间,唯冬月及春初可行,自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证可加黄芩半两,夏至后桂枝证加知母一两,石膏二两或升麻半两,若病人素体虚寒者,正用上方,不在加减也。庞安时《伤寒总病论》中指出:风温、湿温等温病,误作伤寒发汗者,十死无一生。。且分温病为一般温病及天行温病。郭雍《伤寒补亡论》强调,温病病因不限于冬伤于寒。
金元时代中医学术领域出现了学术争鸣的局面,在热病治疗上有所突破。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河间(守真),在热性病治疗上提出新的观点,组创新方。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六经传受,由浅至深,皆是热证,非有阴寒证,认为热病初期,单用辛温解表,足以误人,从而创制双解散,防风通圣散等方剂,为治疗热病开创了清热解毒先河,使温病的理论和临床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后世有伤寒宗仲景,热病崇河间之说。河间学派可说是温病学派的先导。
元末医家王安道(履),进一步从概念、发病机理和治疗原则上将温病与伤寒明确区分开来。《医经溯洄集》:夫惟世以温病热病混称伤寒,从认识上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又认为温病发热是怫热自内达外,治疗应以清里热为主。从此,对温病的认识便开始从伤寒学说体系中分离出来,成为温病学自成体系的开端,故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称王安道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
(三)明清时期
明清时代对温病的认识更加深化,理论日臻完善,治疗上不断丰富,创造性地总结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理论和方法,使温病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五大特点学术思想:一. 吴有性《温疫论》二. 喻嘉言《尚论篇》三. 主干学派:叶天士、薛雪、吴瑭、王士雄的学术思想贡献四. 寒温学派之争,促进温病学发展五. 错简学派
明代.汪石山(机),在发病学上提出新感温病之说。认为温病不独有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伏气温病,而且还有不因冬月伤寒而生温者的新感温病。符合临床应用。
明末.吴又可(有性),继承前人学术基础结合临床经验,写成第一部传染病学专著《温疫论》,创造性地提出温疫不同于伤寒的独特见解。
提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