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王弼《老子注》专用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讲 王弼《老子注》 主讲:杨志君 第一节 老子其人其书 老子(约前580-前500),《史记》: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的管理员。以国家图书馆的规模,他的渊博就远非《庄子》所说的“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所能比拟。他还是远近闻名的礼仪内行,引得远在鲁国的孔子也来向他问礼。 史与礼,是上古知识的总汇。老子在双重知识总汇上的丰厚学识,使他能够以史的眼光透视古今之变化,以礼的序列分析社会之吉凶,从而在扬弃旧史观和突破旧礼制中,建立一种具有高度的本体超越性和宏观的历史审视力的思想体系。 《老子》的成书年代 20世纪上半叶,梁启超、顾颉刚等学者提出“《老子》晚出说”,钱穆先生在《庄老通辩》中也持此说,认为老子在孔子之后,《老子》成书于战国晚期。 1993年湖北荆门市郭店楚墓出土了一些简牍,其中就有甲乙丙三种《老子》抄本。这个墓大概是战国中期的,所以“《老子》晚出说”已经不能成立了。今天可以比较确定地说,《老子》的成书年代应该正如司马迁所说,是与孔子同时的春秋末年,至少不晚于战国初。 先秦诸子的著作,大多是一个学派共同编纂的。如《论语》、《孟子》、《庄子》。 但《老子》则主要由老子自己撰写。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的“修订版序”说: 老子这本书是一本专著而不是纂辑。这本书前后理论一贯,层层推出,成一家之言,而且“全书分明有著者自称的‘我’、‘吾’,则非由编纂而成,甚为明显”(徐复观持此说)。由《老子》书中没有一处自称“老子曰”或“老聃曰”,这也可以证明是老聃自著。无论从文体或思想内容一贯性来看,这本书很可能出自于一人的手笔,当然,有些字句为其弟子或后学所附加,亦所不免。 “道”的多重意蕴 “道”是《老子》一书的最高范畴,“道”既是宇宙最初的发动者,又是世间一切事物存在的依据和将它们统一起来的东西。 1、道路。 2、宇宙的本体,与“无”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比上帝创造世界) 《老子》42章在讲“道”创生万物的过程时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所谓“一”,是说无定质(“混成”)、无定形(“寂寥”)若有若无的“道”,收摄凝聚而生成为元气;元气分化为阴阳,叫做“二”;阴阳二气交错和合而产生具体的存在,叫做“三”;有了具体的存在物以后,各种具体的物类相互影响而万物创生。 老子认为,从初始的意义上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一切都是从本根之“道”中生发出来的,这就叫做“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3、实存意义的“道”。老子认为“道”是真实存在的东西。“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知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十四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十一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二十五章) 4、规律(1)对立转化的规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2)循环运动的规律。“反者道之动。”道的运动规律是循环的,循环运动是道所表现的一种规律。 5、生活准则。形上的道落实到生活的层面,就成为人间行为的指标,成为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处世方法了。老子认为,凡事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柔弱,不争,居下,取后,慈,俭等观念都是人类生活的准则。其中“自然无为”的观念是老子的核心思想。它指顺任事物自身的状况去自由发展,而不以外在的强制力量去约束它。 从秩序上来说,“无”先于“有”,“无”潜藏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蕴含着无限之“有”。因为“道”是超越了我们的感觉经验和概念认识的“无”,所以我们只能通过它所创造的“有”去体验、去想象、去推衍它的存在。 老子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启示我们在分析和处理问题时,应该将“有”与“无”、“虚”与“实”、“藏”与“露”、在场与不在场结合起来,既应关注已经显露出来的现象,更要顾及那些没有显露却起决定作用的“无”。 王弼认为,这五个事例都是讲“因物之性,不以形制物”,也就是顺自然而为。可见,顺自然而为就是无为,也就是善为。 《老子》一书具有天道、人事相互参证的特点。“天道”自然,就是道不干预万物、“无为”于“万物”,万物自然造化;“世道”自然,就是圣王遵循“道”的“无为”原则,在治理国家时“为无为”、“事无事”;“人道”自然,就是得道之人大智若愚,像婴儿一样淡泊无欲,像大海一样寂寥空阔,像风一样飘荡无定,像顽冥鄙陋的野人一样没有目的,处在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无为状态和自在

文档评论(0)

dar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