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对同志态度的变迁.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众对同志态度的变迁

从暧昧到宽容:大众对同性恋现象的态度变迁 —以华语同志电影为例 陈媛 (伊犁师范学院法政学院 新疆 伊宁 835000) 摘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我国只有几部涉及同性恋的电影,而大陆同性恋电影基本处于缺席的境地;进入九十年代,受西方文化和新酷儿电影影响,我国同性恋电影发展比较快,出现几十部,并在国际上屡屡获奖;到了二十一世纪,进入了文化相对幵放的时期,社会宽容度大大提高,同性恋电影暗流洇涌,阵势迅猛,形成了同性恋电影的社会浪潮。本文通过大众对同性恋电影态度的转变,呼吁大众正确对待同性恋群体和同性恋电影,只有给予同性恋更多的理解与宽容,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关键词:大众; 同性恋现象; 态度变迁 ; 华语同志电影; 所谓同性恋是指通过自主选择对同性的一种性取向,这种性取向包括情感和性行为,同性恋作为一种人类自身的行为,存在于所有的文化中。在中国主流媒体上很少见到关于同性恋的内容,包括报纸,电视,杂志,电影. 同性恋是以同性为对象的性爱倾向与行为,从犯罪、绞刑处死,到性变态,再到欧美一些国家认同的正常现象等,社会对待同性恋的态度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电影是艺术的一种表达形式,它来源于生活,又集中地表现生活。 “同性恋电影”,是包含同性恋角色、以同性恋为主要情节,并且以积极的、有作为的方式来处理同性恋主题的影片。华语同性恋电影,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自我意识的增强而逐步成形的。华语同性恋电影中的同性恋形象,从以往的压抑迷茫转向坚持真我,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吸引人们的关注,成功把大众的目光从同性恋电影转到同性恋群体身上,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以及网络的传播,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本文尝试以华语同志电影为视角,通过华语同志电影的成长历程,华语同志电影中公众对同性恋者的态度、华语同志电影对同性恋现象的艺术呈现、公众对同性恋电影的接受认可等方面来透视大众对同性恋现象所经历的历时性态度变迁。 一、20世纪90年代前大众对同性恋现象的态度——暧昧 (一)20世纪90年代前大众对同性恋现象态度暧昧的表现 1.超越异性恋银幕主流的华语同志电影发端 同性恋电影兴起于西方。1916年瑞典导演斯蒂勒执导的影片《翅膀》是最早的同性恋电影,拉开了世界同性恋电影的序幕。相比西方国家,我国同性恋电影的产生与发展显得相对滞后,这自然与大陆电影总是更多地承载了社会、时代、政治和国家的命题有关。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民主自由意识的逐渐高涨和社会宽容度的逐渐提高,同性恋行为由隐秘逐渐走向半公开化、公开化,同性恋者也开始了争取生存空间的努力。这一变化深深触动了一些具有先锋意识的华语电影艺术家,他们开始把目光对准了同性恋者这一弱势群体,进而以有别于传统的书写姿态认真地开始了对同性恋这一边缘题材的探索和体验。 纵观我国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电影创作,同性恋华语电影微乎其微,多是对于暧昧的同性情谊的观照,即使是少数涉及同性恋题材的影片对同性恋的表现也是拘谨或者变形的。1972年,香港导演楚原的《爱奴》是我国第一部同性恋电影。陈凯歌执导的《孩子王》、《大阅兵》、《边走边唱》等影片体现着对男性身体的关注,特别是《边走边唱》被视为展览男性肉体美的艳异之作。有人认为这些影片描写中透露出跨越性别界限的暧昧意味,有同性恋的影子。 2.华语同志电影中同性恋现象艺术表现的暧昧意向 早在1934年,孙瑜导演的《大陆》就暗含了同性恋亚文本,其中大量关于男性健美形体的镜头以及女孩亲吻、拥抱的场景都带有同性导向的暗示。尤其是 50 年代后的文革电影以及80年代特殊时期的电影等,《战火中的青春》、《舞台姐妹》、《大阅兵》这些影片都忽略了性别差异,更多地表现政治意图和“纯洁”的同性情谊。不过这可以看作是90年代前的导演们在同性恋的边缘游离、徘徊,是一种相异于传统的异质的倾向,是超越异性恋银幕主流的影视表达,但是没有明显的同性恋画面和行为,并没有真正触及同性恋现象。 (二)20世纪90年代前大众对同性恋现象的态度暧昧的原因 1.社会历史原因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民主自由意识的逐渐高涨和社会宽容度的逐渐提高,同性恋行为由隐秘逐渐走向半公开化、公开化,同性恋者也开始了争取生存空间的努力。这一变化深深触动了一些具有先锋意识的华语电影艺术家,他们开始把目光对准了同性恋者这一弱势群体,进而以有别于传统的书写姿态认真地开始了对同性恋这一边缘题材的探索和体验。 化考察中国历史会发现,从商代的“比顽童”到魏晋的“狎昵娈童”再到清代的“私寓”制度,“男风”从来没有间断。对于同性恋的称谓也非常丰富,如龙阳、断袖、分桃等。可是,近代以来的中国却从道德和

文档评论(0)

liuda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