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文学史研究型教学初探.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先秦两汉文学史研究型教学初探

先秦两汉文学史研究型教学初探.txt52每个人都一条抛物线,天赋决定其开口,而最高点则需后天的努力。没有秋日落叶的飘零,何来新春绿芽的饿明丽?只有懂得失去,才会重新拥有。先秦两汉文学史研究型教学初探 刘兴林 /blog/static/43847351200811622729422/ 中国古代文学史(1)即先秦两汉文学史,是中国文学史光辉的第一页,也是“国学”的源头。本门课程的教学被列为华中师范大学第一批研究型教学立项课程之一,授课对象为文学院中文系2006级的一个50人的课堂。研究型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术敏感性,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述水平,实现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一个学期的探索实践初见成效,形成了研究型教学的基本模式,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有明显的提高。研究型教学的基本模式主要体现在研究问题的设置、课程成绩的评定和网络交流的运用。不过最重要的还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素养,缺乏基本素养,无论什么型都不管用。 一、问题设置——质疑“一家之言” 研究型教学研究什么,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科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中国文学史,正值“升堂”,尚未“入室”,需要全面了解本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奠定知识基础。如果对采用的教材和老师的讲授照单全收,则难以培养开放性思维,而且难以对众多经典著述产生深刻的印象。因此必须精心设置问题,让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思考。设置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第一,要涵盖教材,通过解决问题掌握教材内容;第二,有质疑价值,通过解决问题扩大知识范围;第三,能触发敏感,通过解决问题进入学术领域。与此对应设置问题有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问题的设置是将教材的精髓转化为试题。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接受教材的观点,充实自寻的例证,参考同类书籍,比较阐释的差异,丰富自己的答案。问题的设置包括客观性问题和主观性问题,力求涵盖教材各章节。 本门课程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由北京大学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这部教材由国内八所大学的著名学者共同编写,第一卷由北京师范大学聂石樵和东北师范大学李炳海共同主编,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知识的权威性。第一卷包括先秦文学和秦汉文学,先秦文学分为五章,秦汉文学分为七章,先秦部分比较单薄。其它各种文学史教材的章节划分都与此相近,重视《诗经》和楚辞,而忽略史传和诸子,这是一种共同倾向。 先秦时代文、史、哲不分,诗、乐、舞融合,具有综合性特征。承认这一特征,则史传和诸子就不容忽视;不承认这一特征,则史传和诸子不必写入文学史。诗、骚固然属于纯文学,但规模远不及史传和诸子。史传和诸子的教学蜻蜓点水,容易造成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缺陷。因此,在本人主持的研究型教学中自己撰写《先秦两汉文学史初稿》,作为补充教材,将史传和诸子分为四章,加以详细的阐述,以揭示先秦文、史、哲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调整教材章节比重的基础上,每章设置研究问题4——8题,共计75题。带着这些问题来阅读教材,回答问题,选择其它文学史比较异同优劣,一般性的研究由此开始。这样的学习比较主动,知识的掌握比较牢固,在怀疑和求证中形成主见,可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第二层面问题的设置是提炼有质疑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必然对教材的阐释有所深化。譬如关于文学的起源,多部文学史众口一词地阐述文学起源于劳动,以印证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类的观点,基本上成为定论。在具体阐述则全是引用鲁迅《且介亭杂文·门文外谈》中关于“杭育杭育派”文学起源的推测,缺乏必要的作品例证。又引《淮南子·道应训》和《吕氏春秋·淫词》中的所谓“举重劝力之歌”,断章取义,将古代文献中的比喻作为例证,这种形而上学的方法削弱了说服力。能够说明文学起源与劳动有关,又吻合恩格斯关于人类蒙昧时代高级阶段的阐述,只有《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记载的《弹歌》。恩格斯说,蒙昧时代的高级阶段从弓箭的发明开始。一般中国文学史都引用这首《弹歌》,却没有分析《弹歌》为什么具有原始性,说明这些文学史存在彼此抄袭和人云亦云的现象,如此形成的“一家之言”不可全信。再说《弹歌》反映的并不是有节奏的集体劳动,与“杭育杭育派”、“邪许邪许歌”毫不相关。传世文献如《周易》中的《屯》卦六二、《贲》卦六四、《睽》卦上九等爻辞反映原始婚俗,《吕氏春秋》中的仲夏、季夏二纪主要讲述音乐,《古乐》、《音初》诸篇阐释音乐的起源和作用,从中可以看到音乐和诗歌的产生与自然、祭祀、爱情及政治等紧密相关。这些问题的研究很有意义,研究的结果甚至可以改写文学史。 再如对《诗经》的解读,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都将《诗经》作为传播封建伦理的教科书,讲究温柔敦厚的诗教诗学。建国以来的文学史对此彻底否定,认为《诗经》保存了许多民歌,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反

文档评论(0)

knb7332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