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学校简介
一 学简介
“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濒临浩瀚长江,傍依灵秀赭山,集江南自然之神秀、汇安徽人文之灵杰,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高校,是安徽省委省政府优先建设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和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高校。
学校前身是1928年创建于安庆市的省立安徽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12月成建制迁至芜湖。后又历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皖南大学(刘少奇同志题写校名)、安徽工农大学等几个办学阶段。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
在8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先后有刘文典、周建人、郁达夫等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在我校著书立说,弘文励教。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在社会各界卓有成就的杰出人才,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李亚栋、韩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文兴、王如松,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胜俊,新华社社长李从军等是校友中的杰出代表。
学校已经形成了全日制高等教育、留学生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等不同类型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博士、硕士、学士不同层次的学历学位教育,已发展成为一所融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农学等学科门类于一体的综合性高水平大学。学校现有个本科专业,其中,职业划分:非师范专业个,师范专业1个;学科文史类专业个、理工类专业31、管理类专业个、艺术类专业17、体育个。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博士后流动站,4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8个硕士授权二级学科。还有一大批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和一批条件优越的实验室、实验实训中心、实习实践基地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等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项,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项,省级重点学科18个等。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人,其中,一批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和优秀领军人才在这里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学校现有各类在籍学生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人,普通本科生21人,留学生人。
校园占地总面积,建筑面积79.0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亿元。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藏书丰富,种类齐全,现有文献总量385万册,古籍善本600多种,还拥有国内外主要网络资源及数据库,馆藏资源数字化程度高。
学校现有文学院、政治学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学院、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7个学院。
优质的本科教学质量一直是学校的传统特色和优势。学校一直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建立健全了教授等优质师资坚持为本科生上课的良性人才培养机制,启动实施了、卓越教师、卓越法律人才、卓越新闻人才等培养计划,开设了一大批辅修专业。学校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受到政府、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
学校积极构建课堂教学、素质拓展、社会实践“三个课堂”联动育人机制,在筑牢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学校每年开设3个模块260余项课外素质拓展活动课程,为学生“培育”健康快乐成长的沃土。学校在全国率先面向全体学生设置环保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程,与联合国合作开展环保教育合作项目,我校入选2010年“联合国学术影响工程”宣传册,成为中国内地唯一入选的大学(全球仅五所大学入选)。浓郁的艺术文化氛围、活跃的创新创业平台为青春助力,可亲可爱可学的身边典范为青春导航,涌现出以“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获得者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青年学子。学校先后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西部计划全国优秀项目办、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连续20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多次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界的“奥林匹克”的“挑战杯”系列竞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活动中获得优秀组织奖并斩获佳绩。
学校悉心关怀贫困学子成长成才。注重资助育人工作,建立了以奖贷勤补免为主要方式的资助工作体系,每年提供各类奖助学金3000多万元,涌现出一批以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为代表的自强典型。?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近年来初次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先后荣获“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2012-2013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誉称号。2014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学校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已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境外几十所高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等教育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已有多个专业与境外高校互派交换生,建立了联合培养人才的合作机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