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之三、诈骗罪.ppt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第二节 侵犯财产罪分述 三、 诈骗罪 一、诈骗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一)客体特征 (二)客观特征 1.行为人采用了欺骗手段 2.受害人发生了错误认识 3.受害人基于错误认识而实施了处分财产的行为 4.行为人获取财物或者财产性利益,且数额较大 (三)主体特征 (四)主观特征 二、诈骗罪的司法认定 (一)诈骗数额的认定 (二)诈骗罪既遂形态与未遂形态之界限 三、诈骗罪的处罚 一、诈骗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使受害人陷于错误认识并“自愿”处分财产,从而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诈骗罪具有以下构成特征: (一)客体特征 在承认传统型诈骗罪侵犯公私财产所有权的同时,也应当看到,新型的诈骗犯罪(如合同诈骗、金融诈骗、计算机诈骗、破产诈骗、诉讼诈骗等等)行为的实施,在侵犯公私财产所有权的同时,还必然对社会的经济秩序等也构成侵犯。 (二)客观特征 诈骗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采取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使受害人陷于错误认识而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1.行为人采用了欺骗手段 所谓欺骗手段,就是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虚构事实,是指行为人编造客观上根本不事实或夸大事实,使人信以为真。其中虚构的事实,既可是部分,也可是全部。虚构的程度,要求必须足以使被害人发生错误认识,并错误地处分财产。隐瞒真相,则是指掩盖客观存在的事实,使人产生错觉。 虚构事实只能以积极的形式即作为方式表现出来,而隐瞒真相既可以是作为的形式,也可以是不作为的形式。并且二者的目的都只有一个:使被害人上当受骗,“自觉”交出财物。 2.受害人发生了错误认识 所谓错误认识,是指人们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情况。错误认识的范围,只限于能够导致受害人错误地处分财产的有关事实情况。 3.受害人基于错误认识而实施了处分财产的行为 这一要素实际上包含以下内容:其一,被欺诈人实施了处分财产的行为。既包括客观的处分事实,又包括主观的处分意思。 客观的处分事实分为两种情况,当对象是财物时,表现为交付财物;当对象是财产上的利益时,表现为使财产上的利益转移给行为人或者第三者的行为。 主观的处分意思是指认识到自己在将财物或利益转移给行为人,之所以产生这种意思,是因为主观上发生了错误认识,这种错误由行为人的欺诈行为引起。 4.行为人获取财物或者财产性利益,且数额较大 行为人实施诈骗行为的目的,就是为了最终获取他人的财物或者财产性利益。 具体讲,是受骗者基于错误的判断,通过民事法律行为(买卖、借贷、担保等),把自己或第三人的财物交给了行为人。这种交付使受骗者本人或第三人丧失了对财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万某系一物资贸易公司的供销员,得知一大型商场急需一批长虹彩电投放春节节日市场后,遂主动找到该商场负责商品采购的经理,谎称其所在公司有一批积压的长虹彩电,因该公司急需周转资金组织新的货源,愿以优惠价格出售给该商场。因该公司的售价的确比市场上的长虹彩电的价格低,双方遂达成协议。结果,该商场后来发现买回的“长虹”彩电是假冒产品,致使该商场组织买回的这批彩电长期积压,造成经济损失30万元。 (三)主体特征 诈骗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单位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 1996年12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行为,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数额在5万元至10万元以上的,应依照刑法关于诈骗罪的规定,追究上述人员的刑事责任。 (四)主观特征 一般认为,诈骗罪是一种故意犯罪,且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二、诈骗罪的司法认定 (一)诈骗数额的认定 诈骗数额是认定诈骗罪是否成立并确定案件具体适用的量刑幅度的一个重要标准。 关于个人诈骗数额的认定: 对于诈骗罪的数额认定,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即“主观说”,认为诈骗罪的数额是行为人主观上希望骗得的数额。第二种观点即“所得说”,认为诈骗数额是指诈骗犯罪分子通过实施诈骗行为而实际得到的财物数额。第三种观点即“交付说”,认为诈骗数额是被害方由于受骗而实际交付的财物数额。第四种观点即“侵害说”,认为诈骗数额是诈骗行为直接侵害的他人的实际损失价值额。 第五种观点即“双重标准说”,认为不同形态的诈骗犯罪的数额认定,应坚持不同的标准,即在诈骗罪既遂的情况下,诈骗数额是受害人实际交付的财

文档评论(0)

kehan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