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泉港二中
* *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泉港二中 蔡平阳 你知道“神农”的传说吗? 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课外阅读) 神农氏又称炎帝, 开拓了古代中国的农业, 成为传说中农业的始祖。 “神农”的传说 神农氏的塑像,肩披树叶,头生双角,手捧五谷。 《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 黍 稷 粟 麦 稻 五谷丰登 课堂讨论 二、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生产工具的革新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演进; 2、水利工程的兴修。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除此以外,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还有哪些? 统治者的重视(如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等)、天文历法的进步、有时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等等。 (生产力的发展) 铁制农具 骨耜 石器 铁制农具 生产工具的革新: 戽斗,这是一种原始社会晚期就出现了的灌溉工具,是用竹片编成的状如半封闭的撮箕,两侧各系一对绳子,两人站在水沟边,手握绳索,手臂张弛,将戽斗放进水沟装满水又拉上来倒掉。 翻车:这也是一种古代的灌溉工具,把低处的水引到高处。 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演进 刀耕火种 以牛田 刀耕火种: 新石器时代残留的农业经营方式。属于原始生荒耕作制。先以石斧,后来用铁斧砍伐地面上的树木等枯根朽茎,草木晒干后用火焚烧。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不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种后不再施肥,一般种一年后易地而种。由于经营粗放,亩产只有50千克左右,俗称“种一偏坡,收一萝萝”。云南早在公元前1260~1l00年的商朝后期新石器时代就用此法种稻。战国时期云南土著民族广泛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公元前l世纪以后,随着移民屯田,滇中、滇西地区刀耕火种逐渐减少,但边远山区仍保留此种耕作方式。 “耦犁”--“二牛抬杠” 牢 家 2、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兴修: (1)传说:大禹治水 (2)战国:都江堰和郑国渠 (3)关中:井渠法 (4)汉代:王景治黄 (5)唐代和明清的水利事业: (1)传说:大禹治水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2)战国:都江堰和郑国渠 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秦王政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开凿。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 井渠法的发明,是我国古代一项独特的创举。它既能解决在地表无法开渠的问题,又能减少明渠水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和渗漏。井渠法很快就推广到甘肃、新疆一带水分容易蒸发的干早地区。至今仍在新疆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坎儿井,就是在井渠的基础上加以发挥改进而成的。 (3)关中:井渠法 两汉之际,黄河在魏郡地方夺汴河河道入海。公元69年,汉明帝任用杰出的水利工程家王景治理黄河。王景采取河、汴分治而又统筹兼顾的方案,使河不侵汴,各安其道。这次治河使桀骜不逊的黄河安流将近800年。后人因此赞扬说:“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4)汉代:王景治黄(东汉) 课堂讨论 三、阅读课本,找一找: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泰半之赋(赋税沉重)(课外阅读!) 2、沉重的力役(徭役沉重)(课外阅读!) 3、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 悯农诗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你如何解读古代农民的生活境况? 秦代收“泰半之赋 ”,使“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人民只能,衣牛马之衣,食犬彘(猪)之食。” 泰半之赋(赋税沉重) 长城 阿房宫 秦始皇陵兵马俑 过度征发的徭役,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破坏。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2、沉重的力役(徭役沉重)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3)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 ①导致无数小农破产,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②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往往激起民众暴动。 3、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 由此理解:中国古代历朝的民众暴动,为什么大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平均”的口号。 (1)现象: (2)土地兼并问题为什么不能从根本得以解决? 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 课堂讨论 中国古代历朝都发生民众暴动。为什么农民会被逼上反抗的道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