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屿浮世绘-日治台湾的大众生活.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岛屿浮世绘-日治台湾的大众生活

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教授蔣竹山老師演講側記 演講者:東華大學歷史系 蔣竹山教授 講題:〈島嶼浮世繪-日治臺灣的大眾生活〉 研習側記:   本次研習邀請到東華大學歷史系蔣竹山教授討論他最新出版的書籍《島嶼浮世繪:日治臺灣的大眾生活》,本書是蔣竹山教授著力於大眾史學的發展而出版的新作。一般而言,提及大眾史學會有三種不同的意義:「大眾的歷史」、「歷史是寫給大眾的」與「歷史是由大眾所書寫的」。因此蔣竹山老師本次的新書便是希望能夠吸收學術的新知後,將其消化為可讀性高的文字,並介紹給一般大眾閱讀,也期待透過這樣的著作,讓歷史研究走出學術的象牙塔,讓更多人可以閱讀與接觸歷史。   本次的研究其實源自於蔣竹山老師對高中學生的接觸與投入大眾史學的編輯工作而來。在擔任申請大學的評審委員時,蔣竹山老師時常詢問學生印象最深刻的歷史書籍為何?在2005年以前,最多人回答的答案都是《萬曆十五年》,此書出版已久卻能如此暢銷,著實令人驚訝,可能的猜想有二,一是臺灣所引介的高可讀性的歷史書籍較少為人所知,二是高中教師憑藉自己的學習經驗,推薦此書給學生做為問答的教戰守則之用。在2005年之後,學生的回答中開始出現了其他的歷史書籍,例如卜正民所著的《維梅爾的帽子》,這本書就是運用維梅爾的七幅畫介紹了17世紀的物的交流史,既具有可讀性也融合了全球史的概念。   事實上,臺灣目前已經引介了許多可讀性高的書籍,除了大家熟知的史景遷之外(有人戲稱史景遷的寫作技巧之高明,就算拿一本電話簿給他,他也能依照人名順序寫出精采的故事),還有《看得到的世界史》(此書利用大英博物館的館藏,以物的角度看世界歷史的發展)、《槍砲、病菌與鋼鐵》、《1491》與《1493》(後兩本書則是書寫哥倫布大交換下的物種交流)。在近來出版的書籍之中,明清的形象也逐步轉換,從以往認定的封閉式的中國,改而為開放性的國家,所以西方學界由唱衰中國一改為唱盛中國。   西方出版了愈來愈多可讀性書籍時,蔣老師也因為朋友的請託而投入了出版社編輯的行列,並規劃了一系列的大眾史學書籍,後來這系列書籍共出版了《女給時代》與《太陽旗下的魔法學校》,而在尋找作家投入到大眾史學的行列時,蔣竹山老師也允諾自己接下一個大眾史學的主題,本來想從吳新榮的日記著手,做為一個在臺南執業的醫生來說,吳新榮的日記呈現了文青的日常生活面貌,常常可關注到他白天看診,晚上打麻將的娛樂生活。透過日記的觀察,吳新榮當時最常做的三項娛樂是打麻將、賽鳩與逛酒樓,從這些日常娛樂及一些日記中的關鍵字,恰恰解放了過去對日治時期僅停留在皇民化運動的刻板印象,讓人得以一窺日治時期大眾生活的真實面貌。   其後,蔣老師除了《吳新榮》日記之外,更參考了《臺灣日日新報》與《大阪朝日新聞臺灣版》,透過這樣廣泛的閱讀,後來擬定了三十個主題(博覽會、南京蟲、肥皂、國立公園、行道樹、市區改正、賽鳩、修學旅行、菓子業、始政紀念日、富士號、內地旅行、納涼會、空襲警報、溫泉、打麻雀、競馬、臺灣八景、銀座、新公園、野球、映畫、種痘、公會堂、衛生展覽會、臺灣紅茶、廣告),希望透過這些文化觀察的主題介紹來剖析當時候的臺灣,後來隨著書寫的過程,這些主題有些遭到捨棄不用,有些則是另外新增內容,最後則將這些關鍵詞依照下列的架構進行排序與書寫:   以博覽會為起點,日治時期的臺灣可說是博覽會的時代,從博覽會的觀看方式便可管窺當時臺灣的面貌與總督府看待臺灣的方式。由林獻堂前往觀賞始政博覽會作為起點,便可從他旅行及遊歷的過程中看見許多關鍵詞,而這個博覽會總共動員了二百多萬人參加,許多人是搭著火車從南部北上進行觀看,在這個人口移動的過程中,可以看見國家動員力量及權力的展現,同時也能注意到交通工具如何改變人的生活型態。在這次博覽會中,展示了一幅臺灣鳥瞰圖,這圖像是由吉田初三郎所畫,以東邊為視角繪製而成,目前在永和的國立臺灣圖書館有複製品,透過這個圖像可以了解當時人如何透過此圖像去認識臺灣。   在始政博覽會展示臺灣的同時,亦可注意到彼時的民眾生活是在帝國視線下進行的,例如:臺灣民眾被動員去奉迎皇族,迎接重要政治人物的到來(如皇太子到臺灣行啟,學生被動員參加歡迎活動)。另外,此時各地也出現銅像的鑄造熱潮,將許多日本名人與總督鑄成銅像放置於公共空間,由此可知戰後蔣介石及孫文銅像的大量出現並非是戰後才有的特殊現象,早在日治時期這就是民眾生活的一部分了。但有趣的是,當時不僅只有官方在鑄造銅像,就連民間也有類似的現象,像是林獻堂也曾幫其父親造像。二次大戰爆發之後。由於國內金屬不足,開始有徵召銅像給國家使用的法令出現,因而有大量的銅像遭到回收,甚至出現了銅像響應了金屬回收,主動跳入回收車的漫畫。林獻堂當時也將自己父親的銅像獻出,並參加了典禮,可見捐出銅像一事具備了相當程度的政治與文化意涵。   就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