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时中学生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_0.docVIP

现时中学生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_0.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现时中学生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_0

现时中学生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 ; 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在中学里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虽属少数,但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有的带坏其他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研究表明13-15岁是初犯品行不良行为或劣迹行为的高发期,15-18岁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峰期。这说明中学生中不良品德行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新形势下犯罪低龄化的趋势,给中学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重视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的矫正教育,已迫在眉睫。; 要矫正不良品德行为必须先了解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不良品德行为之所以在初中成为高发期,这主要是由于初中生身心变化的过渡性与学校教育的不当以及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造成的。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可塑性极大,成人感的出现使他们独立地接受周围人的价值观念,学习他所认同的社会行为方式,这是积极走向社会、渴望成为社会成员的表现,但他们缺乏是非识别能力,加上自我行为控制较差,极易沾染社会恶习,成为不良品德的行为问题儿童。具体分析,不良品德行为是由于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家庭教育中不良影响,学校教育不当及学生不良的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造成的。下面我们着重从学生的心理因素方面来谈谈对学生品德行为的影响。; 一、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 中学生自身的某些心理因素也是形成品德不良的原因。这些原因包括:; 1、不健康的个人需要。学生脱离实际过分追求高消费、虚荣心重,或者追求低级的性刺激,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或品德不良行为。但是学生的某些合理的,尤其是基本的心理需要,如自尊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长期得不到满足,或遭到剥夺,会盲目寻找补偿,如心理性的低级需要、畸型的物质或精神需要,从而导致产生不良品德行为。; [事例一]:因摆阔奢侈浪费某市初中一年级学生周海过生日时,定做了100块钱的大蛋糕,买了三箱可乐,又让爸爸妈妈在国际大饭店订了一桌 800元的酒席,非常风光排场地宴请同班10个同学参加自己的生日晚宴。同学们对周海的派头惊叹不已,周海也因自己的一掷千金而自鸣得意。; 2、消极的情绪体验。部分学生爱憎颠倒、好恶颠倒、喜结伙、重义气,被集体所冷落、受歧视,自尊心受到损伤,这么多的失败和挫折都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加上青少年情感强烈,易冲动,自控力弱,这些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品德不良行为。; [事例二]:因哥们义气打架斗殴某市高一(1)班学生方宏伟躺在医院里,因失血过多而面色苍白。原来,昨天同班好友蒯彪找到方宏伟,让他一起去教训教训高一(2)班的李和林,因为李和林总是带着一帮人欺负蒯彪。方宏伟和蒯彪是铁哥们,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结果,他们和李和林一帮人恶战了一场,最后,方宏伟被人捅了一刀,昏迷在打斗现场。; 3、人际关系的不正常。有的孩子缺乏家庭温暖,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养成自我中心主义,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有的同学与教师关系紧张,对立情绪严重,有的与集体关系不好,感到孤寂苦闷,有的学生在外另找伙伴,加入团伙等。这些人际关系的不良倾向,都可能成为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 [事例三]:因自视甚高性格孤僻。某中学高二学生谭明成绩优秀,每次考试都拿第一,让同学们羡慕不已。他也因此对别人不屑一顾,认为其他同学智商太低、太笨,完全不能同自己相比。他从来不和班上的同学讨论学习问题,也不在一起聊天玩耍,而是一个人独来独往,傲视一切。原本对他敬佩不已的同学们也渐渐疏远了谭明,谭明变得越来越不合群,最后,整天除了学习外,不再有任何同龄青少年的生活乐趣。; 4、不良行为习惯。不良行为若未能得到及时地矫正,反而侥幸得逞,这些不良行为就会同个人私欲的满足进一步联系起来,经过多次重复,建立动力定型,形成不良习惯,从而成为继续产生品德不良行为的直接原因。; [事例四]:小偷小摸成癖好。某市高一学生程胜家庭环境不错,生活条件很 好。可是他每次逛超市时,时常会控制不住自己,从货架上偷拿一些并不贵重的物品,他把它们放在不易被发现的地方带回家。每次小偷小摸的时候,程胜也担心被人发生,名誉扫地,但是偷窃的快乐总是占上风,他总是乐此不彼。 ; 此外,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强烈的好奇心、盲目模仿的心理都可能使一些中学生产生过错行为或不良品德行为。; 二、对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的矫正; 中学生的可塑性较大,自尊心较强,只要教师弄清情况,了解原因,采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是可以矫正的。一般认为,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可以分为以下阶段和步骤:; 1、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动机。具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一般比较自卑,人际关系较差,但他们自尊心强。作为教师应该理解、尊重和关心他们,使他们产生自新的愿望,帮助他们树立改变自己的信心。达到这个目的,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文档评论(0)

ailuojue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