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学生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研究学生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在研究学生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王建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许多教师感觉到本来应付自如的课堂教学突然之间变得不知所措, 大量新的理念和原则不知道如何转化为实践, 颇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这些矛盾或困惑不能指望通过培训来解决,因为并没有一种“通用的”模式, 可以告诉老师们如何将新课程的许多理念转化为具体行为。本文将结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与江苏省溧阳市文化小学合作进行的以“学生经验的课程研究”为抓手的校本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为例, 谈一谈我们的一些设想和做法。 学生经验的课程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学生, 并基于我们对学生的研究来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呢? 从教育的过程特点上来说, 这是因为我们教师是成人, 而学生是未成年人, 师生之间在经验水平、理解能力、知识储备、表达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只有真正地研究了学生、理解了“学生的世界”, 才能够更好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教学, 才能真正提供适用于学生的专业服务: 这正是“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的最基本的涵义。 20 世纪70 年代末, 美国课程学者古德莱德( John I. Goodlad) 等人提出了一个课程发展的“五层次设想”, 即认为课程从最初的观念形态,到最后为学生所接受, 要经历“理想的课程”( 课程观念等) 、“正式的课程”( 课程标准、教科书等) 、“领悟的课程”( 教师对课程材料的理解) 、“执行的课程”( 教师在课堂里的实际教学过程)和“经验的课程”( 学生实际的收获) 五个层面的转化。 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用图1 来表示: 课程材料( 如教科书) 是教育内容的静态的呈现, 它自己并不会开口教育学生, 所以必须经过教师的“ 激活”; 而这种“ 激活”主要地表现为教师根据自己对于课程的理解, 设计相应的课堂教学活动并予以实施; 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的师生互动, 最终给予学生以某种经验的增进。 这个过程中有两个关节点是最为关键的: 一个是“ 学生经验的课程”, 因为学生最终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什么的获益, 这种收获与我们的期望( 教学目标) 是否一致, 有没有什么偏差, 这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最终结果; 另一个是“教师理解的课程”, 教师如何理解课程, 直接影响到她会设计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活动, 也影响到她如何在课堂里实际组织教学。在以往, 我们对“教师理解的课程”主要强调的是教师如何理解教学内容本身( 所谓备课中的“备教材”) ,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 我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如何理解学生、并基于这种理解设计教学( 即备课中的“备学生”) 。因为作为成人的教师与作为未成年人的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多方面的深刻差异, 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 我们教师认为已经说得很明白的事情, 学生却并不明白; 我们教师认为学生应该这样思考问题, 他们偏偏那样思考……所以, 作为一位当代教师, 有必要把“ 研究学生”作为自己专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学生经验的课程” 要进入“学生的世界”, 并不容易; 学生到底是如何思考问题的、他们对于许多概念到底理解到什么程度等等问题, 因为隐在学生的“头脑”里面, 我们看不见、摸不着, 很难直接地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好在有一个窗口可以让我们理解“学生的世界”中到底发生着什么事情: 虽然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我们很难直接感知, 但学生知识建构的结果, 却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 提出的问题、对教师问题的回答等) 以及诸如作业、考试等表现出来; 这些表现, 不妨称之为“学生经验的课程”。对“学生经验的课程”的研究, 可以成为我们进入“学生的世界”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一旦我们的老师有了这种自觉意识地研究“学生经验的课程”, 大量的过去可能不被我们重视的“细节”就成为我们理解学生的契机。试看溧阳市文化小学的老师们的“发现”: 韦菊仙老师执教三年级《卧薪尝胆》一课, 快下课时,老师问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一位学生举手发言:“老师, 课文里说勾践向吴王夫差求和, 课文里写了得胜的吴王非常骄傲, 可是为什么不写夫差了呢? 是不是夫差和吴王一样骄傲? ”韦老师恍然大悟: 原来学生以为“吴王”和“夫差”是两个人! 这个在我们成年人看来“不可能”成为问题的问题, 倒成为了学生的真“问题”! 杨彩芬老师执教六年级《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 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老师, 我觉得文中有一处地方写得不对。文中说,‘1849 年10 月, 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我觉得这里用了‘终于’一词, 好像作者希望肖邦病倒一样! ”其他同学纷纷表示赞同! 杨老师明白了: 由于学生使用日常语言的经 验( 如,“终于盼到寒假了! ”) , 他们对于一些词汇的实际理解比我们教师的理解要狭隘很多??苏瑜老师执教一年级《认钟表》, 意图让学生学会表达“大约几点”,

文档评论(0)

wujian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