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人教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ppt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

(1)、政治方面措施扩大了儒学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同时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2)、教育方面措施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3)、这些措施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的地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4)、消极: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有道理。 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 影响: (1)消极: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积极:①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大一统 ②促进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 * * 孔子 孟子 荀子 墨子 老子 庄子 韩非子 商鞅 庄子 孟子 韩非 法家 道家 老子 墨子 墨家 荀子 孔子 代表 儒家 主  张 学派 “仁”与“礼”、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等 “仁政”、“民贵君轻” “制天命而用之”、 学习的最高的目标是把握“礼” “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辨证法思想 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 “兼相爱、交相利” 、非攻、尚贤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BC213年,始皇举行盛大宴会。博士(儒家)70人上前祝寿,仆射周青臣当面歌颂秦始皇完成统一的功德,博士淳于越(齐人)却建议始皇效法周分封子弟功臣,说:“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主张禁止诸生引证《诗》、《书》和百家语,以古非今——“入则新非,出则巷议”,诽谤朝庭,“惑乱黔首”,提出了“焚书”的建议,得到始皇的认可。当时所焚之书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统一前的列国史记;二是百姓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一律全部要焚烧。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如:有敢私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凡要学习的一律以吏(法)为师。严厉贯彻焚书令,使古代的文化典籍遭到极大的破坏。 第 2 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经历: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 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 一、从“无为”到“有为” (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 治:治理。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 一、从“无为”到“有为” ①原因: 材料一: 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 一、从“无为”到“有为” ①原因: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破坏严重。 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②目的: 与民休息 ③措施: 减轻田租; 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 一、从“无为”到“有为” ④影响: 积极: 消极: 王国问题 土地问题 边境问题 解决矛盾 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恢复和增强 人民生活安定 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和行动成为时代的需要 一、从“无为”到“有为” 2、汉武帝的“有为”: (1)背景: 材料一:“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边境)廪庾(粮仓)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母马)者而不得会聚。” ——《后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国家势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国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宁等问题。 ——《中国古代史》 一、从“无为”到“有为” 2、汉武帝的“有为”: (1)背景: ①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②危机:诸侯割据,土地兼并,匈奴为患 (2)目的: 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巩固统治。 (3)措施: 一、从“无为”到“有为” 2、汉武帝的“有为”: 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经济上——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 军事上——对匈奴采取强硬政策 北击匈奴 思想上——采纳董仲舒

文档评论(0)

chenchen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