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及练习.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及练习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该考点在《山东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表述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文言虚词的具体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与实词一道组成某些结构(如结构助词“者”“所”“之”等)②联系词、词组、句子乃至段落(如连词、介词以及语气词中的发语)③表示语气(如语气助词、词气副词)④修饰限制⑤称代(代词)⑥调整语序乃至规定语序(如:“惟利是图”中用虚词“是”将宾语“利”提到动词“图”的前面,就是调整语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定位于动词之前,这便是规定语序)⑦表示一定的声音或使音节匀称(前者如叹词,后者如音节助词)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还”。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递进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②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各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行事就可以了。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成“因此”“因而”。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其疾病而死,亦已众矣。《五人墓碑记》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成“以”“以此”。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用作代词。1.通“尔”,第二人称它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①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 这样。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另:“何”“曷”“盍”三字音同,何通曷②“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词义相通。“盍”是“何不”的意思如,①“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大王如果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从根本上着手呢?三.【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2.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大王如果非常喜欢音乐,那齐国也就差不多(治理好)了。(《庄暴见孟子》)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3.用在形容词后,含有赞叹意味。(如“热乎乎”)①宜乎众矣。--宋? 周敦颐《爱莲说》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四.【乃】(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3.用在判断句中,

文档评论(0)

ww9005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