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水时间对洋桔梗切花乙烯生成量、呼吸率和ACC氧化酵素之影响_本文.docVIP

离水时间对洋桔梗切花乙烯生成量、呼吸率和ACC氧化酵素之影响_本文.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离水时间对洋桔梗切花乙烯生成量、呼吸率和ACC氧化酵素之影响_本文

一. 前言 洋桔梗(Eustoma russellianum)為龍膽科(Gentianaceae)的 宿根性草本花卉。洋桔梗花形優美,尤以重瓣品種之花形似玫瑰,花色多,有藍、紫、白、粉紅及藍鑲邊、粉鑲邊等,廣受消費者喜愛。洋桔梗近年來因國內市場需求量大為上升,加上生產技術的改進,除國內市場外,且已開始發展外銷。栽培面積由1995年約45公頃到1998年的52公頃,主要產區集中於中南部的彰化、嘉義一帶(台灣農業年報,1999),成為本省新興切花之一。 本省洋桔梗切花從採收、分集、包裝、運送、拍賣至販賣等過程,因時間短,僅需一日即完成,而較易忽視採後的處理過程。切花採後仍然具有生命現象,因此,在採收後至販賣直到消費者手上之過程中會不斷的消耗養分、水分以及進行種種生理代謝作用,因而造成切花品質劣變。洋桔梗切花要發展成功,需配合良好的處理、貯運及包裝技術。若要順利發展外銷,則對洋桔梗採後生理及處理需詳加研究,可惜的是,有關此方面之文獻不多。切花採後品質劣變的生理因素,主要為失水、乙烯的作用和呼吸率的影響。本研究主要目的,乃是探討洋桔梗切花採後,小花各部位及離水處理後對小花呼吸率、乙烯生成量和ACC氧化酵素活性變化之影響。 二.前人研究 切花是因商業目的,將花連同枝葉由植物體切離,使得水分和養分供應中斷,因而造成逆境生理的變化,導致花朵老化,加速切花品質的劣變。造成切花採後品質劣變的生理因素,主要為失水(water loss)、乙烯生成(ethylene production)的作用和呼吸率(respiration rate)的影響。 (一)失水 切花採後發生萎凋的現象,被認為是水分狀態失去平衡所致,而水份的平衡主要由切花的吸水量與失水的狀態共同來決定(Halevy and Mayak,1981)。因此,切花水份的損失速率,是影響洋桔梗切花採後產生劣變生理變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林(1988)將切花型態分類為帶葉及不帶葉切花,而帶葉切花可藉由葉片的蒸散作用來幫助吸水,相對的在離水狀態時蒸散作用則會加速失水,洋桔梗便屬於帶葉切花。因此,洋桔梗切花採後除了會隨離水時間的增加而失水率愈高(蔡等氏,2000)之外,其失水率會比不帶葉切花來的要高(林,1988)。Rogers(1973)表示維持切花的膨脹度需要持續供應大於消耗量的水分,因此,當水分供給低於消耗時,切花就會發生萎凋的現象。 (二)乙烯之生合成及作用 乙烯是一種多效性(pleiotropic)植物荷爾蒙(盧 和 黃,1984; Yang and Hoffman,1984),控制植物之生長發育、成熟、老化及脫落等影響,被認為是一種老化荷爾蒙(蔡,1987)。其生合成路徑,以methionine 為前驅物(在ATP的作用下形成SAM (S-adenosylmethionine)(經ACC 合成酵素 (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ate synthase)作用下生成 ACC(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ic acid)(ACC再由 ACC氧化酵素(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ate oxidase)轉變成乙烯(Adams and Yang,1979、Yang and Hoffman,1984)。Apelbaum 等氏(1981)指出外加飽和濃度的ACC使活體組織中的乙烯生成量呈上升的現象;扶桑花外加ACC處理亦可使大量乙烯生成(Woodson et al.,1985);石斛蘭切花花朵老化時花瓣所產生的反捲現象由Nair和Fong(1987)發現是花瓣中ACC 的累積及乙烯產生的結果,顯示ACC 的含量是乙烯生成的主要限制因子。 誘導乙烯生成的生理因素可分為四項(蔡,1987):(1)果實之成熟及後熟、(2)組織(尤其是花)之老化、(3)逆境、(4)IAA(indole-3-acetic acid)、Cytokinin、ABA (abscisic acid)等荷爾蒙的影響。而機械性傷害、乾旱、淹水、溫度、環境逆境、化學藥劑和環境污染等亦是造成乙烯大量生成的因子(Borochov and Woodson,1989)。乙烯的誘導生成主要是受到ACC合成酵素及ACC氧化酵素活性上升所致(盧 和 黃,1984)。 乙烯生合成作用中,最大的特色是乙烯的生合成受到本身的控制,即乙烯自動催化乙烯生成的作用。外加乙烯可催化植物體內 ACC 合成酵素及ACC氧化酵素的活性增加,進而促使乙烯的生成(Bufler,1986;Yang and Hoffman,1984)L/L 12小時則會有乙烯自動催化作用

文档评论(0)

dlhs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