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川县脱贫攻坚百花齐放.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宜川县脱贫攻坚百花齐放.doc

宜川县脱贫攻坚百花齐放   宜川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市东南部,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有贫困人口3824户9306人。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整体呈现出贫困人口多、扶贫任务重、脱贫难度大的特点。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早日实现全县人民脱贫致富的目标,宜川县委、县政府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扶贫发展理念,引领各乡镇大胆创新,积极探索符合自身脱贫新模式。   壶口镇:为脱贫攻坚勇立“军令状”   四月的壶口,正是飞瀑咆哮,梨花盛开的时节。在此间,壶口镇的脱贫攻坚战也是如火如荼,为了取得这场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性胜利,壶口镇党委、政府以坚定的决心和巨大的勇气为脱贫攻坚战特立“军令状”。   提起“军令状”,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加强任务执行者的责任感,确保任务的最终胜利完成。壶口镇党委书记杨高峰说:“我们壶口镇之所以要求广大包扶干部立下‘军令状’,就是因为脱贫攻坚战是一场必打之战,也是一场必胜之战,狭路相逢勇者胜,包扶干部必须要以破釜沉舟的勇气,敢于背水作战。与贫困户签订脱贫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就是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愚公移山之志,打赢脱贫攻坚战。”   家住壶口镇桑柏村的杨文成是镇党委书记杨高峰的精准扶贫包扶对象。杨文成家四口人,仅有梨园两亩,且严重老化,去年全家产业收入不足4000元,还不够两个孩子上学用,用杨文成的话说就是:“债借了一河滩,光愁都能把人给愁死,还谈什么指望啊!”没办法,瘦弱的他只好到壶口景区给人打工挣点钱供孩子上学。今年,村里把他定为贫困户报上去并由镇党委书记杨高峰亲自包扶。通过多次走访了解,3月25日,杨高峰正式在杨文成家签下了自己脱贫攻坚的“军令状”,其核心就是对杨文成进行产业扶持。在杨高峰的帮助下,首先对他家两亩老化的梨园进行改造,把梨树铲掉改种效益更高的苹果树;接着又把他家原来的三类地(荒地)整理成了平整的好耕地。4月7日,杨高峰借下乡的机会,来到杨文成家实地查看前几天新栽种的苹果树苗长势如何,同时建议他对新整理的耕地一定要栽种一些果树新品种,增加效益。杨文成笑着自嘲说:“才短短几天时间,我就从一个彻底的‘无产阶级’变成了‘资产阶级’了,呵呵……说到底还是党的政策好啊!”   为了确保此次脱贫攻坚战取得最后的胜利和广大精准扶贫包扶干部所签的“军令状”能不打折扣、有效实施,壶口镇结合自身实际专门制定了产业扶持、教育、果树培训、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和基础设施到村到户的“六个到村到户”制,同时配套出台一个总方案带七个子方案的“1+7”工作方案,形成“六个到村到户”的保障机制,为其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丹州街道办:产业扶贫,为贫困群众搭建致富新桥梁   最近,家住丹州街道办高湾村的陈德龙可谓是有喜有忧,喜的是精准扶贫中包扶他的县委书记左怀理帮他家建的土鸡散养场已初具规模,忧的是他发现自己的鸡近来老丢失。经过观察,老陈发现原来是山上的黄鼠狼夜里前来偷鸡。这下可急坏了他,赶紧与县委办驻村里的第一书记张鹏伟联系,经过打听,听说养鹅可以有效抵御鸡遭受黄鼠狼的侵害,于是他用县委书记左怀理扶持他买小型粉碎机和鸡饲料剩余的300元在邻村买了一雌一雄两只鹅,帮助他看护养鸡场。这下,鹅的爱情故事有了新结局,老陈的致富梦也有了新期盼。   “脱贫与致富其实并不遥远,只是差一个把它们连接在一起的桥梁,经过摸索,我们认为,这个桥梁就是一个符合扶贫户自身发展的稳定产业”高湾村的包片领导贾李锋说。   确实如此,在高湾村的精准扶贫中通过扶持产业进而达到贫困户的脱贫、致富可不仅仅只有老陈一个,通过种植蔬菜大棚已经奔上致富路的姜玉洲似乎更能说明问题。见到姜玉洲时,他正在忙着给弓棚里的蔬菜浇水。说起如何脱贫致富,老姜似乎显得很有心得,他给我们算了一批账,我这三亩多地原来种玉米,每年收入最多不超过5000元,后来响应政府号召,开始改建弓棚,我这一个棚240平方米,种西葫芦,一年两熟,差不多能产8000多斤,每斤销1-1.2元,算下来就是一万元左右,我这一共6个棚,一年下来收入少说也有七八万元。说起销路,老姜更是滔滔不绝,在街道办下派的技术员指导下,我们都是无公害生产,又栽种大量的新品种,产品直接进超市,有一部分甚至直接被前来采摘的人在棚里就买走了,所以只要东西好,销路根本不用愁。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丹州街道党委、政府,为破解群众增收致富难题,打造区域特色农业经济板块。按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思想,重点围绕“塬果、川菜、林畜、城商”的产业布局思路,在推动川道贫困村的精准扶贫工作中,精心谋划、反复研讨。其中在产业结构调整上狠下功夫,把发展弓棚蔬菜作为川道群众增收致富的主攻方向,采取项目补助、群众自筹、部门帮建的办法,筹集资金近百万元,扶持高湾、三角等川道村发展弓棚蔬菜瓜果25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