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谈中国诗》参考课件2讲义
小学 初中 高中 教案 课件 试卷 中国诗歌“富于暗示”,有哪几种具体表现形式?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 ①语言文字中包含无穷内 ②诗意不了了之 ③问而不答,以问为答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 第三层: “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 “比重”在这里指诗所承载的内容以及诗所用的篇幅和诗的音调的总和。 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中心句 作者认为“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与哪两点原因有关? (1)跟语言的本质有关。 (2)中国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 “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此句的“谈话”“演讲”分别比喻中国诗的斯文和西洋诗的狂放。“像良心的声音”这个比喻充分写出了中国诗无声胜有声的特点。 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例子:外国也有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 陶渊明 李白 中国 外国 格雷 歌德 “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试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中西诗的“内容”有什么相同之处?“作风”是什么含义? 陶渊明和李白的两首被“公认为洋溢着中国特具的情调的”诗和英国的格雷、德国的歌德的两首诗,都描写山水田园生活,抒发对这种生活的感受。这里的“作风”用上文中的近义词来解释,可解释为“情调”。(答“风格”“借景抒情的写法”等亦可。) 第四部分: 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 “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对外国诗了解越深,越能了解本国诗。 “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 此句通过对狗的不同叫法来阐述不管是中国诗还是外国诗,首先它们是诗。 为什么说中国诗并没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 (1)因为是诗最为重要,诗有诗自己的特质。 (2)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依据全文,谈谈你对“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一句含义的理解。 作者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对比中外诗歌,目的还是要回归本国诗歌,体会其中的精妙,否则只注重外国诗歌的特点,对把握诗歌的本质是没有意义的。 此句用旅行最终要回家来阐释读中国诗的目的诗要使人知道什么是诗。 主题归纳: 钱先生不愧为通晓拉丁、英、德、法、意、俄、捷文等语言和诗歌的伟人,所以他才有资格对它们的诗调和句式“作概论”。 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也可以一个“通”字概括, 即一是通古今, 二是通中外, 三是通学理。 通古今 ?如关于诗的历史,钱钟书的看法与其他人就不同。他认为中国没有史诗,而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对于这样的结论,如果没有对中国诗相当熟稔,那是不可能的。 谈到中国诗的深厚意韵之时,钱钟书引了“此时无声胜有声”,“解识无声弦指妙”,“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等语加以证明。 而在谈到中国诗的表达方式时,钱钟书也是信手挥出,“壮士皆尽死,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人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象这样的例子文中还有很多。 通中外 钱钟书在中国近代学人中,对于中西文化了解最为透彻的一个人。有人称之为文化昆仑,恐怕原因即在于此。从此文中,我们也可一斑。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自由地驾驭着中外古今的一切文史资料。下面我们仅以引用外国的文史资料为例: 1)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英一次)2)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他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拉丁一次)3)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法一次)4)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课题1金属材料》课件3讲义.ppt
- 《谁动了我的奶酪》作文写作指导讲义.ppt
- 《课题学习__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参考课件讲义.ppt
- 《课堂新坐标》2012高考地理第一轮-第五章-第二节-产业转移课件-必修3讲义.ppt
- 《谁的本领大》ppt_公开课讲义.ppt
- 《说屏》ppt课件(35张)讲义.ppt
- 《诺贝尔》课件1讲义.ppt
- 《谁的本领大》公开课课件(第一课时)讲义.ppt
- 《谁的本领大》课件1讲义.ppt
- 《说好话》讲义.ppt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6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检测) (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3讲 酶和ATP(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9讲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8讲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