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实践中的情绪劳动.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师专业实践中的情绪劳动

教师专业实践中的情绪劳动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 尹弘飚   摘 要:后工业时代发生的社会转型使情绪劳动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究其实质,情绪劳动是教师在其专业规范和情绪法则的限制下必须从事的一类情绪管理工作。对教师专业实践来说,情绪劳动同时具备压迫性和酬劳性两个侧面,这对我们理解教师的职业形象和专业规范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教师专业实践;情绪劳动;情绪法则    一、情绪与教师职业    教师职业一直被人们寄予厚望,这尤其体现在人们形容教师角色时所使用的隐喻之中。如“春蚕”“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往往都被视为教师的代名词。新课程改革以来,“知识建构者”、“共同探究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等词语开始频繁出现,并被越来越多地用以形容教师。这反映出近年来教师公众形象的微妙变化:如果说以前人们多关注教师的道德责任,那么现在人们则偏重考量教师的专业能力。   无论关注道德责任还是强调专业能力,上述隐喻都是从局外人的视角出发对教师的社会角色提出规范。毫无疑问,这两个方面对教师来说均十分重要,但若从教师自身的感受出发,其对自身角色的定位又会是怎样呢?这里,我们不妨听一听教师对其职业特性的描述:① 这是一个悲剧性的职业,你知道吗?很多人觉得老师好像很轻松——不就是每天两节课吗?事实上老师的工作不止八小时啊!哪个学生没回家,家长打电话告诉你,你得担心。就是说,八小时之外还要工作。这就是人的工作嘛!……很多学生的问题到高中其实已经很难解决了,但你还得操这个心,而且这份操心好像又没有结果,然后还要操更多的心!老师天天穿梭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非常辛苦。这个职业是个很辛苦的职业,很操心。   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就要和他们进行心和心的交流。要和学生有沟通,情感上的沟通。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就是一个“心”的教育。只有动了情,动了真感情,才会把课教好。 在第一位教师看来,由于教学是一项“人的工作”,因此除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外,“操心”也是不可避免的。第二位教师则道出了“操心”的真谛:“操心”要求教师将自己的心灵和情感投入教学工作。教师只有“动了真感情”,才能与学生进行“心和心的交流”。于是,情绪成为教师专业实践中无法割舍的一个部分。不过,这项工作并不轻松。无休止的“操心”和情感投入,会让教师成为一个“很辛苦的职业”,甚至可能是“悲剧性的职业”。 当我们从教师的视角出发去理解这份职业时,不难发现前文提到的那些隐喻似乎遗漏了一类与教师情绪有关的活动。这类活动不能归入“专业能力”的范畴,又未升华到“道德责任”的水平,但却十分重要,甚至影响到教师对其自身所从事的职业性质的界定。这就是本文将要探讨的情绪劳动(emotional labor)。情绪劳动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劳动?它对教师专业实践来说又意味着什么?本文拟在宏观的社会变革脉络中,审视情绪劳动与教师及其专业实践之间的关系,从而尝试回答上述问题。    二、社会转型与教师的情绪劳动    情绪劳动是社会学者霍赫希尔德(Hochschild,A. R.)在分析服务业工人(如空乘人员、收账员等)所从事的劳动时提出的一个概念。简言之,情绪劳动是指个体管理自身的感受以产生公共可见的表情和体态展示。[1]正如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一样,情绪劳动是一个与情绪管理(emotional management)相对应的术语。对个体来说,情绪劳动可以出售以获得薪水,因此具有交换价值;而情绪管理则是指个体所做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相同行为。   1.社会转型与情绪劳动   为何会有与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并列的情绪劳动?这需要从上世纪中期以来的社会转型说起。长期以来,情绪都被视为理性的对手,处于社会生活的边缘位置。人们一般谈论的都是如何“控制”情绪、如何“应付”他人和“处理”情绪冲突。[2]在各种社会组织或工作场景中,情绪也扮演着被压迫的角色,因为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现代科层体制排斥和抑制情绪,尤其是那些可能危及现有组织结构和权力关系的“危险”情绪。为实现控制、秩序和效率,组织必须管理其成员的某些情绪(如愤怒、沮丧、焦虑等)并且激发他们的另外一些情绪(如热情、喜悦等)。[3]   然而,这种状况自上世纪中期开始有所改变,情绪正在逐步——同时也是艰难地——摆脱它的边缘位置,走入社会组织、文化政治乃至学术研究的聚光灯下。霍赫希尔德比较了工厂工人、技术人员和空乘人员三类企业雇员的劳动性质,指出他们主要从事的分别是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和情绪劳动,其中情绪劳动是伴随着服务业取代制造业成为后工业时代的主要产业而出现的。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以人际互动为基础的服务业成为经济生产的主流,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服务业工人或者从事与服务有关的工作。这不仅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的巨大转变,其深远影响还弥漫在包括个体情绪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贝

文档评论(0)

weixin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