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第5讲 典籍类别文献(下) 三、佛藏与道藏 四、少数民族文字历史文献 五、古籍的现存概况 三、佛藏、道藏 (一)佛藏 “佛藏”即通称的“大藏经”,是佛教一切经典的总汇,即佛教传入中国后,翻译的经和中国高僧著述的集成。 中国佛教分“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两大系统。前者产生了汉文大藏经,后者产生了藏文、蒙文等少数民族文字的大藏经。 1、佛藏 佛教原典分“经”、“律”、“论”三种形式,合称三藏,又称“众经”、“一切经”、“藏经”。“藏”是梵文的意译,意为容纳收藏。“经”部收录佛祖释迦牟尼的讲话;“律”部记载僧众宗教生活的规律、戒律;“论”部十大的高僧的著述,用以诠释经文,发挥义理。 三、佛藏、道藏 (一)佛藏 (1)汉文大藏经 近年来,我国编辑出版了《中华大藏经》,这部新编《中华大藏经》分正续两编,所收经籍达4200余种,23000余卷,集历代汉文佛教典籍的大成,《中华大藏经》按大小乘分列,然后依印度传统分类法分经、律、论三部,故称“三藏”。 三、佛藏、道藏 (一)佛藏 臧文佛经的翻译,始于佛教初传西藏的吐蕃王朝时期。藏文《大藏经》的结集晚于汉文《大藏经》,大约在十四世纪中叶。其基本内容虽然是经、律、论三部分,但在编纂形式上却有其独特之处。 藏文《大藏经》分为《甘珠尔》和《丹珠尔》两大部。《甘珠尔》意为佛语部,即佛陀讲说的经典,包括显密经律;《丹珠尔》意为论部,是佛教徒对佛经的注疏论著,包括经律的解说注疏、密宗仪轨和五明杂著等。《甘珠尔》包括“三藏”中的经部和一部分律,《丹珠尔》则包括论部和一部分律。藏文大藏经有多种版本,收录较全的是德格版,《甘珠尔》1114部,《丹珠尔》3559部。 (2)藏文大藏经 (3)大藏经典籍的价值 包括汉文《大藏经》和藏文《大藏经》系统的中国佛藏,卷帙浩博,内容十分丰富,是有关东方文化的一部大丛书。在大藏经里面,保存着今印度已经失传的许多佛教典籍,也包括了中国学者对佛教原理所作的创造性地阐释。 “道藏”是道教经书的总汇,道教文献的大集成。 三、佛藏、道藏 (一)道藏 2、道藏 道教形成于东汉时期,以先秦道家代表老子李耳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道家又称说黄帝,秦汉间形成“黄老学派”,因之,道教亦尊崇黄帝。 (1)古代道家典籍 最早的道书是东汉时的《太平经》,到南北朝梁代形成了道书分类编纂的基本纲领,为三洞四辅十二部。 “洞”即通,意为三洞各有其统而玄义相通。三洞,即分道家众经为洞真、洞玄、洞神三类。 “辅”即辅佐之意,即对洞的经义进行论述和补充。四辅为:太玄辅洞真、太平辅洞玄、太清辅洞神,另有正一通贯补充以上三洞三辅。 十二部是《道经义枢》将每洞各分为12部,即:本文、神符、玉玦、灵图、谱录、戒律、威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章表。 道书正式编“藏”,始于唐玄宗李隆基,由唐迄明,所流传下来的只有小量残卷。今存完整道藏,只有明代的《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 三、佛藏、道藏 (一)道藏 (2)历代道藏 由于道教对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艺术诸方面的重大影响,作为道教文献总汇的《道藏》,是我们研究古代思想史、科技史、文化史的珍贵文献。此外,《道藏》所受大量教外文献,可利用作为校勘、辑佚和研究古代学术的资源。 (3)道藏文献的价值 一种由音节字母组成的文字,由右向左横书。2至4世纪流行于我国西域于阗、鄯善等地,通用于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阿富汗一带,最早发现的佉卢文可追溯至公元前251年,至公元3世纪时就已逐渐消失,但在丝绸之路各地仍被使用,可能一直到7世纪才彻底被遗弃。用这种文字写在木牍、木简、皮革、绢帛、纸张及钱币上的文书、佛经,遗存下来的有几千件。 四、少数民族文字历史文献 (一)少数民族古文字文献 旧称“吐火罗文”,本世纪初发现于我国新疆库车、吐鲁番等地,流行于公元7至8世纪。20世纪初在中国新疆发现的用中亚婆罗米斜体字母书写两种印欧语系语言的文字。两种语言的词汇和语法差异不大,一般认为是一种语言的两种方言。所发现的残卷的年代约在隋朝至唐朝前期之间(公元7~8世纪)。存世文献有文学作品、公文、字书、帐册、医书、史书、题记,更多的是佛教文献。在这些文献中,用焉耆文写的长达27幕的《弥勒会见记》剧本,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个剧本。 (2)焉耆?龟兹文 (1)佉卢文 我国古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