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英语网络新闻文体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析
英语网络新闻文体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析
王悦鸣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 安徽省 合肥市 230601)
摘要:从模糊限制语的角度出发,分析英语网络新闻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发现英语网络新闻中普遍使用模糊限制语,表现出各异的语用功能,实现不同的语用效果。以美国和英国两大新闻网站美国广播公司和英国卫报的英语新闻中摘取的部分新闻作为语料,简要分析其语用功能,发现语言是精确与模糊的结合,只有恰当正确使用模糊限制语,才能使语言达到应有的表达效果。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模糊限制语分类;英语新闻文体
The Pragmatic Analysis of Linguistic Hedges in English Web News
Wang Yue-ming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Abstract:hedg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linguistic hedges in English web news. A great ideal of linguistic hedges realized different pragmatic functions in English web news. Based on the collection of data from the ABCNews and the Guardian,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linguistic hedges in English new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effective communicative effects can only be realized by appropriate uses of linguistic hedges.
Key words: linguistic hedg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linguistic hedges; English news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早在古希腊,哲学家们可能就已经意识到“模糊性”这个问题。古希腊哲学家尤布利德斯关于麦堆的模糊性问题就有所体现。他提到,一粒种子不是一堆,两粒不成一堆,三粒也不成一堆……那么界线到底在哪里呢?其实,麦堆本身就没有明确的界线,处于不确定界线的具体数字如一粒麦粒也不能使其属于或不属于一个范畴,这个也就是模糊性问题。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曾指出整个语言在一定程度是模糊的。他用颜色词比如red ,blue等举例,说明颜色本身构成一个连续统,所以处在该颜色边缘的颜色,我们很难确定它是不是该颜色。
一直到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扎德[1](L.A.Zadeh)教授在杂志《信息和控制》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模糊集”(Fuzzy Sets)的文章。文章首次提出“模糊”一词。模糊问题才广泛受到人们的关注,这符合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也符合现代科学发展的要求。扎德在文中指出“在现实物质世界中所遇到的客体,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比如晚上的时间段该如何界定。这些定义都不能用古典逻辑中非此即彼的二值逻辑来判断。而必须用模糊逻辑即多值逻辑来判断。
2.理论综述
在我国,研究模糊语言的第一位学者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伍铁平先生。他发表于《外国语》(1979 年第 4期)的论文《模糊语言初探》[2]是国内最早运用模糊理论研究语言模糊性的文章。他在《模糊语言学》[3]一书中对“模糊概念”进行深入研究, 并探讨了语言中词语从精确词向模糊词转化、模糊词向精确词转化、以及一词兼有模糊和精确等现象。指出扎德等西方学者过分强调语言模糊性的错误。使人们正确认识了语言的模糊性。
我国模糊语言学开始就比较注重模糊语义的研究,石安石在《中国语文》[4]1988 年第 1 期上发表了《模糊语义及其模糊度》一文,文中探讨了模糊语义和歧义、笼统义、多义的区别。张乔在《模糊语义学》[5]中也探讨了产生模糊语言的根源,分析语义模糊现象的特点。
2.1模糊限制语
莱考夫[6](Lakoff,Gsort of, kind of, technically speaking”等让表达变得更模糊的词语。但后来J.查奈尔(Joanna Channell)也指出,模糊限制语有时让语言模糊程度加深,但有时也让语言模糊程度降低。
1972年,扎德在《对模糊限制成分的模糊集论解释》这篇文章中,提出一个概念,模糊限制成分(linguistic hedges“very”,这类词不能修饰非模糊词;第二类是从作用上说它们从哪个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