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议萧红的恋乡情结.doc
浅议萧红的恋乡情结
【摘要】现代作家萧红在她的多数作品中所展现的浓厚家园意识与不尽乡愁,是她试图艺术地营造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的对童年及家乡的追忆和对理想生活的描述。她一再咏叹的是思想与情感的主轴――恋乡情结,这是她对理想人生的憧憬。她的恋乡情结有三个精神支点:童年生活的不幸、溶入作品中的故乡情、历史时代因素。
【关键词】恋乡情结 童年生活 历史时代因素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08-01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富有才情的女作家,她的一生命运多舛,生活中她一直都在苦苦寻找,寻找一个温暖的家而不可得;寻找一个爱抚、理解、平等和支撑而未能如愿。起起落落的人生,使她心中布满了难以抚平的种种精神创伤。她在寂寞的心境中寻找感情的寄托,恋乡的思绪浮上心田。萧红将她不懈的追求与思乡恋家的愁肠溶入作品中,从而展示鲜明的家园意识。尽管萧红个人有着“留得半部红楼让别人去写”的遗憾,但是她作品所闪耀的生命光华却永久动人和灿烂,表现出对精神家园的深情呼唤。
萧红恋乡情结的精神内涵,既与时代有关,也和她个人经历不可分离。萧红的家乡黑龙江是最早被日本侵略者占领的地区,而刚成年的她又因反抗专制父亲包办婚姻被逼出家门。从此,萧红像浮萍般“从异乡到异乡”流浪,家和家园对她来说,是身心寄托的温暖所在。一直在战乱中漂泊的萧红更渴望安宁并努力营造一个家,但覆巢之下无完卵。家、家园,只能是她“永远的憧憬和追求”。战争、离乱,与一次次降临在个人经历中的不幸,击碎了萧红一生为之期盼的关于家的梦想,然而“家”对她有着巨大的磁力,使她只能用笔来倾诉恋乡的情怀。
从《家族以外的人》、《小城三月》到《呼兰河传》,全都浸透了萧红内心的期盼、忧愁和哀伤。那记忆中苍凉的故乡和在生死场中挣扎的悲惨乡民,如梦魇般缠绕着萧红,并驱使她将自己的感情生命融进了《呼兰河传》中:“只因为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记”。正是从《生死场》中畸形力的爆发到《呼兰河传》中火烧云的憧憬,萧红以其彗星般的生命流程,闪现了人生苦难,回应着自然的呼唤。这是萧红追求幻灭破碎之后的向往,也是她在孤寂的现实中的精神寄托。而故乡那天空中变幻无穷的云霞,后园里的蒿草、韭菜、蝴蝶、老祖父的泥巴烤鸭、香甜的黄米年糕………又带给萧红不少温馨的回忆。正是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萧红的恋乡情结无限扩大。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看看在当时的条件下,萧红为何要沿着故乡这条路进行创作。
一、萧红童年的寂寞忧伤
童年是作家的本钱,它不但为作家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对生活的最初体验,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作家创作的情感趋向。弗洛依德认为,与被压抑的本能冲动紧密相关的童年经验,才有徘徊于心灵的长久力量。而萧红的童年损失恰恰是与被压抑的本能冲动紧密相关的。
儿童的本能之一是渴望抚爱,追求抚爱。然而,童年的萧红却生长在一个冷漠寡爱的家庭里。她从父母那里知道了人生的“冰冷和憎恶”,这种感觉使得萧红那颗稚嫩而又敏感的心灵受到无形的伤害。以致于萧红后来离家出走,在外穷困潦倒之际,她弟弟曾恳切地劝她回家,但她回答说:“那样地家我是不能回去的,我不愿意受和我站在两极端的父亲的豢养”。可见,萧红的这种与被压抑的本能冲动――与爱相关的童年经验,确实具有了那种徘徊于她心灵的长久力量,使她难以忘怀了。
萧红的这种童年缺失经验形成了她特定的心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决定了她后继情感活动的趋向,并构成了她创作中的潜意识。她执迷于对自己童年家乡的回忆,是没有找到自己所憧憬的温暖和爱。所以萧红格外怀念祖父给予自己的关爱,甚至多年以后,她还珍惜着这份爱,并在《呼兰河传》这部作品中极力来写自己在祖父关爱中的生活。萧红回忆童年时的后花园生活,一切自然生命,都在展示各自自由的生命意志,她对理想人生的向往显然来自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对比。正是这种对于自然界万物的有灵犀的描绘,使她的作品显示出一种诗化的美。
二、溶入作品中的故乡情
故乡和童年是萧红心中的一道彩虹,她用冷峻的目光去审视,描写故乡以及故乡的众苍生。她写的是痛苦麻木无知的荒芜众生,而不是莎菲式的敏感而清醒的个人;写旷漠群像式的整幅的生活景观而不是某一小切面。童年被无视,受冷落的直觉经验溶解在对乡土沉寂、忧郁的描绘中,从而构成萧红独特的写作方式。
(一)生的坚强,死的挣扎。
萧红表现故土乡民们在旧世界中的挣扎与生死,鞭挞沉睡中的病态灵魂的作品,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力透纸背”的是对“北方人民生的坚强,死的挣扎”的表现。《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作品以二里半、王婆和金枝三个家庭为主要描写对象,写出抗战前“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的状况和东北沦陷后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