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论辽代兴中府地域文化多元性.doc
略论辽代兴中府地域文化多元性
摘 要:辽代以兴中府为中心的地域,处在南北两大文化圈之间,形成了反映南北两大文化圈要素的独特的地域文化。辽之前,兴中府地区是中原汉政权与东北少数民族尤以契丹族的交界带;是农牧经济过渡带;也是中原通往东北的交通要道。在此背景下,其地域文化逐渐呈现出多元的形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考古资料中显现的多种历史文化继承;民族融合下的多民族文化兼容并蓄。
关键词:兴中府地区;地域文化;多元
中图分类号:K87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013-04
兴中府地区(今朝阳地区)可谓历史悠久,殷时属孤竹国,春秋时为山戎所占,两汉则属辽西郡,三燕时在此建龙城县始定都于此。后隋文帝平定高保宁之乱在此设州即营州,唐沿隋制设营州都督府。直至辽耶律阿保机时,命韩知古修葺柳城,将所俘奚人和燕人安置于此,后于重熙十年(1041)升为兴中府,成为有辽一代重要城镇之一。探讨、分析辽朝兴中府地区地域文化概况,不仅可以充实辽宁地方史、文化史方面的研究,也有利于对辽朝兴中府地区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一、辽代兴中府地域文化形成背景
辽代兴中府地域文化的形成是多种条件长期综合的结果,现主要从民族分布、经济分布和交通条件三个方面论述。从民族分布看,其所在地自古至辽皆是极为特殊。隋唐以前是中原汉政权与东北少数民族尤以契丹族的交界带。《新唐书?契丹传》在描述契丹的地理位置时“东距高丽,西奚,南营州,北??H、室韦。”《隋书?契丹传》也有记载:“当后魏时,为高丽所侵,部落万余口求内附,止于白?~河。”《魏书?库莫奚传》、《魏书?契丹传》、《北史?契丹传》均有相关记载。由此可知,直至辽太祖时期将营州地区划归辽朝版图内,其一直都是濒临中原汉政权,甚至在唐时营州地区就居住有契丹、奚、??H、渤海等少数民族。
从经济分布看,兴中府地区是农牧经济过渡带。据《辽史?地理志》载:“辽国其先曰契丹,本鲜卑之地。居辽泽中,去榆关一千一百三十里,去幽州又七百一十四里。南控黄龙(今朝阳),北带潢水(今西拉沐沦河),冷陉(今内蒙古巴林右旗西北高原上的坝后)屏右,辽河(辽河中下游南流河段)堑左。高原多榆柳,下隰饶蒲苇。”可见,历史时期,此地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森林茂盛,适宜农耕与畜牧业。远至唐朝,此地已经是农牧经济过渡带,“唐代河北道的北部,燕山以南已经是农耕地区;燕山以北的桑干河中游和玄水、白狼河流域,就是当时的妫州和营州,是半农半牧地区……这里的半农半牧地区的北界不能距离燕山过远,再北当为游牧地区”[1]。兴中府地区自隋唐时期至辽就居住着契丹、奚、渤海等游牧民族,且据有关学者估计唐时营州地区所居汉人少于少数民族,其地区的汉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碰撞必不可免。
在幽云地区纳入板块之前,霸州是其南面的防御中心,是东北通往中原的要地,也是辽东京辽阳府至中京大定府的重要栈驿,是辽帝东巡路线所经地方之一,草原丝绸之路的中转站。并且这一时期大凌河航运有所改善,促进了兴中府地区发展。这种地理位置使得兴中府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为其地域文化的形成、传播奠定了基础。
在此背景下形成的地域文化逐渐呈现出多元结构的形态。此种形态主要表现为考古资料中显现的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以及民族融合背景下的多民族文化的兼容并蓄。
二、考古资料中显现的历史文化继承
(一)墓葬形制
以往学者对辽代墓葬形制已有较多论述,如董新林根据建筑材料、方式、形制、结构将其分为类屋式墓、类椁式墓、土洞墓和土坑竖穴式墓四类,在类屋式墓分圆形或椭圆形墓、方形或长方形墓、多角形墓。杨晶的两类五形说:两类是指砖(石)室墓、土圹墓;五形即方形或长方形墓、圆形或椭圆形墓、多角形墓、土洞墓和土坑竖穴式墓。另外,李逸友、刘末、张国庆等学者对辽代墓葬制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因此本文认为暂可以将辽代的墓葬形式分为五类:方形或长方形墓、圆形或椭圆形墓、多角形墓、土洞墓和土坑竖穴式墓。而朝阳地区的辽代纪年墓葬主要出现在方形或长方形墓、圆形或椭圆形墓、多角形墓中。与朝阳地区隋唐墓葬相比,辽时既对前朝继承,又呈现出特色。辽代早、中期多以圆形或方形墓为主,中期开始出现多角形墓,晚期以多角形墓为主,且不见隋唐时期的梯形墓。
兴中府发现的最早的辽代纪年墓为耿崇美墓,其为方形双室石筑墓。目前其家族墓葬形式均是方形双室石筑墓,双室应该是其贵族身份的表现。这种方形墓主要是出现在辽代的早期,中期也有所发现。此种形制的方形墓在这一地区有一定的历史传统。最早可以追溯至北魏,此后历朝基本都有继承。隋唐时期这一地区已发现的隋唐时期方形墓葬共有42座,占墓葬总数的五分之一,成为这一时期最为流行的墓葬形式[2]。可见兴中府地区的墓葬形制对前朝的墓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