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范德比克的洞穴.doc
范德比克的洞穴
很久之前,柏拉图就在他的时代提出过关于媒介和艺术的预言。在《理想国》的第七章中,他描述了一个洞穴:人类,一生下来就住在这个洞穴里,手脚被捆绑着,身体和头部都不得动弹。人类的眼前是一面洞壁,他们的背后是一个过台,过台的背后是一片火光。火光把过台上来回走动的人影投射到洞壁上,洞穴里的囚徒认为这来回移动的光影就是真实。柏拉图人为,这个洞穴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
一千多年后,苏珊?桑塔格用这个隐喻描述了摄影术发明后的人类社会。我们依然在并非真是本身,而仅是真实的影像中自我陶醉,无法自拔。而在移动影像(moving picture)技术普及后,我们更是无可救药地困在了柏拉图的洞穴里,火光越来越强,速度越来越快,我们在视觉信息爆炸的今天,既不知道应该看些什么,也不懂得应该如何观看。
在越来越多的科幻电影里,男女主人公要么是被科技产物直接干掉,要么是选择沉醉在脑海里无限美好的虚拟世界,而将真实生活中的肉身放弃。人类对于科技的探索从未止步,我们对于科技的意义也从未放弃过考究的态度。从身体和感官相连,科技的进步对人类产生的直观影响总会牵发出一系列关于存在本身的问题思考:我们从何而来,为何来此,将去何处?
记得2012年在纽约的“新美术馆”(New Museum)就有过一个重要的展览,呈现出了人类对于科技的忧思和焦虑。“机械中的幽灵”(Ghosts in the Machine)道出了我们心底深处的恐惧。在展览出的跨越半个世纪的各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媒介艺术家对于人类、科技与艺术的呈现,更包含了它们之间不断变化着的关系思考。
其中,美国艺术家史丹?范德比克(Stan VanDerBeek)的装置作品――《电影-圆穹》(Movie-Drome)因为其重要的史学地位,更重要的是,作品自身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观者来此驻足,成为了这一展览上的一大亮点。作为美国新媒体艺术的开山元老之一,范德比克的艺术实验占据了他自己的一生,他在视觉、技术、审美、观看方式上的创新和突破让他永远孤独地走在了时代的前面。这件创作在1960年代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包含了所有如今 Time Based Media 作品所应具备的元素,凭借其丰富庞大的内容信息,叹为观止的超前性,和作品本身背后的故事深深地打动着来往的观众。
史丹?范德比克(Stan VanDerBeek)出生于1927年,在1984年辞世,在57年的人生中,他一直住在自己内心那个对于科技、对于艺术充满了“好奇心的箱子”(cabinet of curiosities)里,对新技术充满憧憬,对新的视觉表现充满迷恋。从视觉成像的物理技术,到早期的电子图像,甚至是人类建立在虚拟成像技术上的感知和感官,范德比克一直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纪录和摸索一个艺术家对于人类科技的思索和推进,用艺术的、私人化的视角传递了科技展现人类内心时所遇到的困境、反思与突破。
作为美国实验短片艺术(experimental filmmaking)和地下电影(underground movie)的奠基人,范德比克的学生时代是在纽约的Cooper Union College度过的,学习的专业是艺术和建筑,这对于他日后的艺术表达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后来,他去到了位于北卡的著名“黑山学院”(Black Mountain College)继续求学。在那里,范德比克认识了著名的美国建筑家,人称“无害的怪物”――巴克敏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还有创作了著名的《4分33秒》的实验音乐艺术家――约翰?凯奇(John Cage),和美国编舞家、“现代舞之父”――摩斯?肯宁汉(Merce Cunningham)。这三个人对范德比克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也把他对于实验艺术的理解推向了科技和媒介的前沿。
从50年代开始,范德比克就开启了他的独立艺术短片的职业生涯。他在一档美国电视节目的制作班底里学习到了关于动画技术、动画绘制、场景设计、美术美工的基本技巧,并把这些基本的拼贴技法、动画技术运用到了自己早期的创作中。从1955年到1965年的十年间,范德比克的短片艺术都充满了手绘的、拼贴的、剪辑的基本动画元素,并把这些技术发展成为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语言。
在这些动画技法的支持下,范德比克的早期作品还充满了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艺术精神。他受到了达达主义绘画大师马克思?恩斯特(Max Ernst)的影响,在视觉语言中大量使用了狂野的、不羁的、粗糙的、非正式的表达,类似于“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所呈现出的表现主义风格。到了60年代,范德比克开始接受波普艺术大师克莱斯?奥登博格(Claes Oldenburg)和行为艺术家、“偶发艺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