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启示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阳明心学启示录.doc

阳明心学启示录   问 心   孔子说:“从心所欲,不逾矩。”七个字说明了要牢牢把握住自己的心。庄子则用了五个字:“外化内不化。”身可以适应社会,而内心不会妥协。佛陀更简单,就是两个字:“觉悟”。其实就是“见我心”,不要只见别人,却看不到自己的心。“心学”要理是将儒道佛三家会通与融合:道家主真心,儒家主善心,佛家主美心。尤其是儒家更着重善,因为真和美都附丽于善,也是善的体现。如果离开善,真和美也就都成了没有灵魂的东西,是不能独立存在的。所以说,中华文化之鼎,真、善、美就是三个足,缺一不可。王阳明说:“万化根源总在心。”迷失的人们,需要把自己的“心”找回来。其实,“心”并不遥远,就在明月之上、烟花之中、山水的微笑之间……“心”永远都在那里,等着你唤醒!   良 知   “致良知”是王阳明倡导的心学关键词,一种天赋的分别自己善的和恶的意向的道德意识。谢灵运《游南亭》诗:“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他将诸葛亮视为“良知”的典范。罗隐《秋日寄狄补阙》诗:“不为良知在,驱车已出关。”他坚持道德自守的原则。良知是孔子的仁而爱人,是孟子的恻隐之心;良知是老子的道法自然,是庄子的知人之所为;良知是佛教的大慈大悲,是基督教的平等博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对国家的良知;遵纪守法,克己奉公,这是对社会的良知;孝敬父母,教育子女,这是对家庭的良知。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是人类最终的良知!   知 耻   “耻”字旁边是个“止”,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知耻之心。《国语?越语》中越王勾践说过:“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因此有了卧薪尝胆与复国雪耻的故事。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王阳明在《辞封爵晋恩赏以彰国典疏》中指出:“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甚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一个无耻的人,也就是没有是非、善恶、荣辱观念,丧失了起码的正义感和尊严感。这样的人,只能归入禽兽之列。   静 坐   坐功是静功里最要紧的一个环节,不管是道家、佛家、儒家,都是用坐功来入静,坐功是入静的第一步。坐功有静坐功和动静兼修之坐功。李渔《闲情偶寄?颐养》曰:“益寿之方,全凭导引;安生之计,惟赖坐功。”可是,现代人就是坐不住,成天跑东跑西、忙这忙那,就像丢了魂似的,悲乎!儒家提倡“静坐”。王阳明说:“静坐要省察克治,静坐能使心清静收敛,从而向人欲发动攻势,克服自我私欲产生,通过静坐能顿悟明心见性,得道成真。”道家主张“坐忘”。《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即摆脱现实形体的束缚,与自然融为一体,两两相忘。佛家的功夫是“坐禅”。音译“禅那”,简称“禅”,意谓思维修或静虑。   心 象   心是人体中最神奇的东西,“心房”可以栖息,“心扉”可以开放,“心鼓”可以敲击,“心匣”可以收藏,“心镜”可以观照,“心田”可以耕耘,“心原”可以驰骋,“心谷”可以漫游,“心河”可以漂流,“心海”可以航行,“心空”可以飞翔……形形色色的“心象”真是蔚为大观啊!然而,禅学特别指出:“一切有形之物,都不是心,只能是心的工具。”佛教说的表层意识只是人的习心,人还有深层的藏识――种子识。原来禅宗所要观的“心”却是习心以外的、深藏在意识中的觉性,才是我们的真心,这个“心”才是人的生命之内最深的本源,即王阳明说的“良知”。要知道,正是人的意识遮盖住了自己的“无意识”或“良知”,所以这种“无意识”或“良知”更具有意义,我们才能懂得“心象皆空”的道理。   化 境   《传习录》指出:“读书须入化境。”这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人与书渐入“化境”,同其融为一体,也是我们对精神境界的成熟、自由和洒脱的期盼。读书真的会发生奇迹:能体验“另一种生活”,可获得“别样的经验”,因此有了“第二生命”。推而广之,人生的“化境”无处不在。解决各种矛盾,最好的方法是化解;受高人指点而顿悟,称之为点化;为好人好事牵心,这就是感化。化干戈为玉帛,是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化腐朽为神奇,是人们对智慧的追求;出神入化,是人们对艺术的最高评价。   是 非   有一个名叫杨茂的人,既聋又哑,阳明先生不懂得手语,只好跟他用笔谈。阳明先生问:“你的耳朵能听到是非吗?”答:“不能,因为我是个聋子。”问:“你的嘴巴能够讲是非吗?”答:“不能,因为我是个哑巴。”又问:“那你的心知道是非吗?”杨茂高兴得不得了,指天画地回答:“能,能,能。”于是,阳明先生对他说:“你的耳朵不能听是非,省了多少闲是非;口不能说是非,又省了多少闲是非;你的心知道是非就够了。” 活在这个世上,真的很累。有很多的是非,都是听来的,人家一句话就叫你暴跳如雷,一句话就叫你泪流成河。还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