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推荐作品教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房山中学教案 模块:选修 单元:二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日期 2009 年 12 月 4 日 课题 积雨辋川庄作、新城道中、扬州慢、长相思 教学 目标 1.了解作品风格特点,赏析并积累名句。 2.把握意象所营造的意境,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把握意象所营造的意境,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方式 多媒体 教学手段 双主互动 教学过程 ㈠《积雨辋川庄作》赏析 一、导入 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二、朗诵感知 1.学生自读。 2.正音,积累字词。 3.齐读——听录音——齐读(读出诗歌节奏和感情) 三、研习活动 1.自读诗歌,试找出诗中用到的意象。 诗中的意象有: 积雨,空林,烟火,藜、黍(蒸藜炊黍的农妇),东菑,水田,白鹭,夏木,黄鹂,山,朝槿,松,露葵,野老, 席,海鸥。 2.王维用这些意象构设出什么画面?每一句诗其实就是一幅画,试概括出来。(体会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的特点)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方法点拨:透过意象本身,领悟“象”中之意 诗中的“景”或“物” ,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景物,它们往往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诗人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极富美感的“意象”。而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就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壮阔、开阔、深邃、闲适恬静、清幽、清新、自然、幽美、优美、淡雅、安谧、平和······),诗人借此来渲染烘托自己的思想感情。 描写了久雨中的辋川山水田园的优美风光,反映了诗人对农村充满生机和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和赞美,抒发了诗人淡泊宁静的情怀。 四、鉴赏拓展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2008【天津卷】)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案: 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营造恬静优美的意境,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五、总结:“诗中有画”鉴赏规律 (1)抓住主要景物的特征; (2)想象诗歌意境; (3)品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㈡《新城道中》赏析 一、课堂导入: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入。 二、背景介绍: 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三、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念奴娇·赤壁怀古》”他写的绝句《题西林壁》也以富于理趣著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总之,苏轼的诗今存 2700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虽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朗读感知 1、学生自读,初步感知。 2、对照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3、有感情的品读。 五、师生合作探究 1、“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 提示: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切期盼天晴。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了。 2、试着描绘此诗句“岭上晴云披絮

文档评论(0)

071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