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普地板块构造范例.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大地构造学基本概念 定义:研究全球性地壳运动的学问称大地构造学Tectonism。包括研究沉积作用、 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成矿规律等。 2.大地构造学的主要学说 槽台学说:(30-60年代统治全球地学理论) 地质力学:(李四光) 断块学说:(张文佑) 地洼学说:(陈国达) 波浪镶嵌:(张伯声) 板块构造: 65-68年理论成熟。中国70-80年代以尹赞勋,李春昱,郭令智为代表 3.槽台学说 认为地壳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大陆、大洋的位置不变.将地表分为 地槽活动区(Geosyncline) 地台稳定区(Platform) 二个主要构造单元. 3.1 地槽基本特征 地槽是沉降很深、狭长条形延伸的凹地:长数百到上千公里,宽数十到上百公里。 位于陆-陆之间或洋-陆之间。 沉积物厚度大于一万米。强烈褶皱变形变质。 有火山岩的叫优地槽Eugeosyncline;无火山岩的叫冒地槽Miogeosyncline 。两者成对出现。 褶皱地层急剧上升成山脉,称造山作用;其高大山系称造山带或地槽褶皱带, 3.2 地台基本特征 指地壳上巨大的稳定的、形成后不再褶皱变形的地区。 具双层结构:褶皱基底和水平的沉积盖层。 世界著名的地台:北美地台、非洲地台、澳洲地台、西伯利亚地台、俄罗斯地台、扬子地台、华北地台、塔里木地台。 地盾Shield:基底之上无沉积盖层。 克拉通Craton :刚性强的稳定地台。 3.3. 槽台论的大陆生长观 槽台边缘形成新地槽,大陆向海洋方向扩大,海洋缩小,大陆内部会发生开裂,如东非大裂谷,但海洋不会消亡。 3.4. 槽台论的地壳发展旋回性 地槽褶皱造山运动标志着旧地槽的消亡,新地槽的孕育。 从新到老的构造旋回有: 喜马拉雅旋回(0.65- ) 燕山旋回(2.3-0.65亿年) 印支旋回(2.95-2.3亿年) 海西旋回(3.75-2.95亿年) 加里东旋回(8-3.75亿年) 晋宁旋回(25-8亿年) 太古代旋回(35-25亿年) 4.1.海底地貌单元 大陆架:坡度平均0.1度,水深小于200米,宽 度大。 大陆坡:坡度平均3-6度,水深1400米到3200米。 大陆隆:坡度小于1/400,为过渡区。 大洋盆:深海平原,非常平坦;水深多大于4600米。 大洋脊:洋盆内部的海底巨大山脉,常分布于大洋盆的中部。 4.2 板块定义 板块是在软流圈上作大规模水平运动的岩石圈块体。 板块构造理论:系统研究岩石圈板块运动学、动力学的学说。 4.3 板块构造存在的主要证据 4.3.1.地形证据 全球的大陆可以按一定方式拼合在一起;特别是南美和非洲的海岸线及其相似,用计算机可以精确的将它们拼合。 4.3.2.地质证据 a.洋中脊 洋中脊的横截面呈平缓的等腰三角型,二侧呈地垒状隆起,中间呈地堑状陷落(裂谷)。 洋脊处沉积物最薄;裂谷带为火山岩,缺失海洋沉积物。 洋脊是火山喷发带, 也是高热流带 洋脊也是地震带,特点是震级低、震源浅、 地震频繁。 b.古生物证据 三叠纪一种小的浅水爬虫中龙,本身不能远涉重洋;但同种化石却在相距6000公里的非洲和南美同时出现。 二叠纪的热带植物化石舌羊齿,现在出露在寒带和非洲、南美、澳大利亚等地。 推理:上述不同地区原先是连在一起的。 c.构造证据 挪威-苏格兰的加里东期造山带,越过大西洋后,在西岸的北美加拿大和美国再次出现。 特征相似的二叠系,同时在南非的开普顿山和南美布宜诺斯艾利斯出现。 推理:在大西洋形成之前,它们是连 在一起的地质体。 d.冰川证据 石炭纪、二叠纪高寒带的冰川遗迹, 现在却分布在温带和热带的印度、澳大利亚、非洲、南美、南极等地。 推理:这些不同地区原先是连在一起的。 因此,1912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 引伸1:联合古陆 Pangaea 2亿年前的超大陆 根据植物化石和冰川分布,认为2亿年前时有 两个古大陆。 劳亚古陆(北半球)Laurasia Land; 冈瓦纳古陆(南半球)Gondwana Land; 特提斯海 Tethys :位于两个古陆之间、开口朝东、呈平躺V字型的古大洋。 引伸2:海底扩张 地幔物质从洋中脊涌出,推动原来的物质向二侧对称运移 洋底扩张速度平均2cm/年,二亿年洋底更新一次,所以洋底无中生代以前的岩石。 洋底沉积物最厚处600米,相当于一亿年中堆积的厚度。 存在一连串的海底平顶山。 平顶山成因 地幔物质上涌到岩石圈底部,然后分熔成中基性 岩浆喷出,形成海底火山;热点的位置固定,而板块在移动,所以可形

文档评论(0)

447776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