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八章语言的接触讲解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第一节 语言成份的借用和吸收 ? 第二节 语言的融合 第三节 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 第一节 语言成份的借用和吸收 一、词语的借用 民族之间各种形式的接触,如移民杂居、商贸往来、文化交流、战争征服等等,都要引起语言的接触,从而导致互相借用语言成分,其中最普遍的是词语的借用。 (一)借词 1、音译词。词是音义结合的统一体,只有音和义都是从另一民族语言借来的词语,即音译词,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借词。 汉语的借词很早就有了。“菩萨”、“塔”、“袈裟”、“刹那”等是随佛教的传入借自印度;“胡同”、“褡裢”、“站”、“蘑菇”等是借自蒙语的词;“沙琪码”、“埋汰”、“罗索”等是从满语借来的;汉代从西域借入的词有:“葡萄”、“石榴”、“苜蓿”、“玻璃”、“菠萝”等。 关于意译词。意译词是利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词根、词缀)和造词规则构成的新词去表达外来事物。 比如,telephone→德律风→电话 microphone→麦克风→扩音器 seminal→习明纳尔→课堂讨论 其中,“电话”、“扩音器”、“课堂讨论”等词是意译词,意译词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借词。 2、音译加意译词。这种借词是一部分是音译,一部分是意译。如“冰激凌←(英)ice cream ,“迷你裙”←(英) miniskirt,。 对于这类既非完全音译,又非完全的意译的词语,使用词语的人仍觉得它是“舶来品”,而非“国货”。所以把它归入借词。还有“香槟→香槟酒”;“坦克→坦克车”等等。 3、借形词。主要指日语里由汉字构成的新词,称之为“借形词。”用汉字写出来的日语词借过来,如“景气”、“取缔”、“故障”、“引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写真”等。 (二)成语的借用 1、仿译式的。用本族语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词素,不但把它的意义,而且把它的内部构成形式也转植过来。如“鳄鱼眼泪”、“鸵鸟政策”、“走钢丝绳”等等。(借词里亦有这种情况:“黑板”←blackboard,“足球”←football,“牛津”←Oxford) head in the sand approach 鸵鸟政策:指不敢正视现实的政策(据说鸵鸟被追急时,就把头钻进沙里,自以为平安无事)。 鸵鸟政策是经济管理学中的名词,也常用于政治场合。鸵鸟政策指的就是在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的管理政策不能及时随之变化,从而导致决策失误,也可以指一种回避现实的主观逃避政策,与“自欺欺人”意义相近。 2、音译加意译的方式。 如“多米诺骨牌”,“特洛伊木马”、“达姆斯忒剑”、“尘埃落定”等等。 词语的借用有借出去再借回来的现象。 最典型的情况表现在汉语与日语之间。魏晋六朝以后,尤其是唐代,中日文化交流十分频繁,“遣唐史”数次、数批来中国。汉语直接影响日语,汉字也被日文吸收,成为日语的书写工具。日语先后从汉语借去“吴音”、“汉音”,这些语音至今保留在日语里,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古汉语语音的重要依据。 后来由于日本的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把从汉语借过去的词加以改造,或者赋于新义,或者用汉语材料构成新词。后来,中国在大规模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时候,又成批地从日语中借回词语。如:“警察”、“理论”、“交涉”、“演绎”、“想象”、“垄断”、“政府”、“间谍”等等。 二、结构规则的借用和仿照 (一)音位和音节结构的借用 在语言成分的借用中,一般地说,语音、语法上要服从于本族语言的结构规则。如果碰到本族语言中没有的音,就用相近的音去代替。如“喀秋莎”这个词借自俄语катюша,其中的“莎”,是个舌叶音[S],汉语中没有这个音,就用“?”去代替。这种情况不能算作语音规则的借用。但是,如果借词的数量很大,就可能出现音位、音节构造等的借用。 (二)构词规则的借用 壮语的构词规则原来是受定成分+限定成分,现在已广泛地使用和汉语相同的规则:限定成分+受定成分。 侗语原来把“我的书”说成“le2 jau2”(书我),借用汉语的“的”[tji]之后,词序就和汉语一致了,说成jau tji le。这种结构在侗语的北部方言中已经成为取代性的规则。 (三)结构规则的仿造 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汉语在构词或句法方面都有一欧化的迹象。在构词方面,出现一些类似词缀的东西,如非~,反~, 超~,~性, ~化等等。(“超线性”、“理性”、“感性”、“能产性”、“革命化”“专业化”、“年轻化”、“知识化”、“现代化”、“科学化”……) 第二节 语言的融合 一、什么是语言融合 语言的融合: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的交际工具,其他语言则因不再使用而逐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