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热成形术材料.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支气管热成形术 2002年取得CE证书以治疗重症持续性哮喘 2010年起批准治疗哮喘 2010年3月澳大利亚注册批准 2010年4月取得美国FDA批准 2010年7月获得加拿大注册批准 2013年9月中国获得注册批准 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陆续获批 目前全球有〉300家BT治疗中心 中国目前4个城市,11家医院,共治疗病人35例,治疗次数90次 支气管热成形术的开展情况 加拿大的科研人员设计 工作原理:通过支气管镜,将一射频消融探头置入患者支气管腔内,并将体外的射频发生器所产生的热能传导至支气管管壁,通过对支气管壁的加热从而使增生、肥厚的平滑肌细胞发生凝固、坏死,最终达到削减气道平滑肌层,并部分逆转气道结构重塑的目的。 操作方法 [常规支气管镜检查] 置入导管 张开电极臂 射频发生器激活 电极臂复位,到达另一治疗部位再次激活 在所有可以到达的支气管内连续操作,对整个支气管树(>3mm)进行治疗 [推荐治疗参] 局部治疗温度65摄氏度 每一治疗部位维持时间10秒 每次手术治疗时间60分钟左右 单次治疗点数40-60 分次手术操作流程 支气管镜检查 患者稳定性 手术1 右肺下叶 -3周 -3周 手术2 左肺下叶 手术3 右肺and左肺上叶 ※ 预防性给药:口服泼尼松50mg/天,共5天(分别于操作前3天,当天和操作后2 天给药) 【中日友好医院常规量:30mg/天,共5天(分别于操作前2 天,当天和操作后2 天给药 )】 ※在支气管镜检查室操作 ※采用标准镇静和检测技术 1)重度持续性哮喘 2)非急性发作期 3)避免或去除触诱发因素 4)药物治疗依从性好 5)合并症的控制 6)肺功能标准 7)炎症的类型 8)控制水平 入选患者基本条件 18岁及以上的重度持续性哮喘患者 NAEPP指南推荐5-6级治疗 GINA指南4级治疗有症状的重度患者和5级治疗患者 BT治疗的适应人群 治疗期间不良事件 ※无非预期的设备相关不良事件 ※不良事件位一过性,典型的气道刺激表现,以及哮喘加重的症状: 咳嗽、喘息、痰液增加、呼吸困难、胸痛 ※中位发病时间:1 天(可行性研究位2天) ※中位缓解时间:7天 ※给予标准处理后均得到缓解 ※ 主要目的:评估在重度、有症状哮喘中BT治疗的安全性 重度哮喘研究(RISA )试验 ※ 次要目的:评估症状改善或用药是否可以减少 ※ 32例患者随机、多中心试验 ※ ICS>750ug氟替卡松+LABA,OCS<30mg/d ※ FEV150%预测值(支气管舒张剂前) 研 究 设 计 ※ 随机 ※ BT或标准药物治疗 ※ 16周激素稳定期:06-22周 ※ 14周激素减量期:22-36周 ※ 16周激素停用期:36-52周 ※ 4周药物治疗稳定期 国外报告资料:有效热能传导次数 151 60 47 44 次数 总计 左右下叶 左下叶 右下叶 部位 哮喘维持用药的改变——BT治疗5年后 7 % 不再应用任何维持药物 9 % 12 % 5 % 28 % 18% 停用ICS +LABAs 停用LABAs ICS增加 ≥ 50% ICS减少≥ 50% 平均ICS剂量总体减少 咳白色胶冻样痰 痰量增多,肺炎 胸闷咳嗽少量白痰 轻度胸闷,咳嗽咳少量白痰 第三次治疗后 咳白痰,PEF短暂下降 咳白色胶冻样痰,痰中带血丝1天,PEF短暂下降 痰量增多,肺炎 轻度胸闷,胸痛,咳嗽,少量白痰 咳嗽少量白痰 咳嗽,咳少量白痰 偶咳嗽,咳少量白痰 轻度喘息术后呕吐1次, 咳黄色痰栓 第二次治疗后 第一次治疗后 痰中带血3天 无 咳白痰,PEF短暂下降 咳嗽,咳白色胶冻样痰,痰中带血丝2天 痰量增多,肺炎 气短2天 无 右侧胸痛 术中喘息,术后咳嗽,咳少量白痰 咳嗽,咳少量白痰, 发热1天,PEF短暂下降 咳痰,痰栓形成,偶痰中带血丝 不良事件 11 10 9 8 7 4 6 5 3 2 1 序 号 11例(30例次)支气管热成形术治疗患者3周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第一次BT治疗后 (2014-9-13) 第二次BT治疗后 (2014-10-3) 总 结 1)缺少在中国人群重对于哮喘的流行、病因和治疗策略的大规模、高品质、随机大、可控大前瞻性研究 2)关于哮喘,特别是非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重症哮喘的分子发病机理需要更多的研究。 3)转化现有动物实验中的中草药的研究进展到临床试验,并为哮喘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提供新的临床治疗策略。 谢 谢 ! 2014年12月11日 *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一名原创力文库的爱好者!从事自由职业!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