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神话、传说与寓言
神話、傳說與寓言 面授教師:謝幸運 「神話」、「傳說」的意義(p44;p45-51) 神話:以「神格」為中心的古代傳說,是先 民解釋天地萬物諸般現象的臆想,如 「盤古開天」、「女媧造人」。 傳說:以「人格」為中心的故事,標幟初民 人定勝天的自信,如「夸父追日」、 「后羿射日」。 「神話」、「傳說」產生之因(p45;p49) 「神話」產生之因:初民對宇宙起源或天地萬物變異不常現象之解釋。 「傳說」產生之因:描述具神性的英雄探索或征服自然的過程。 《西遊記》用何法將石頭變成猴子:哪三個字 因見風 神話例一:「盤古開天」(p46-47) 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在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 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是萬八千歲, 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 ——三國吳.徐整《三五曆紀》 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 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里。 肌肉為田土,髮髭(ㄗ,脣上短鬚)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 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 化之黎甿。 —三國吳.徐整《五運歷年紀》 神話例二:「女媧造人」(p48) 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 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 繩緪(ㄍㄥ)於泥中,舉以為人。故 富貴者黃土人,貧賤凡庸者,緪人 也。 傳說例一:「后羿射日」(p50) 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 而民無所食。猰貐(ㄒ一ㄝˋ ㄩˇ)、鑿 齒、九嬰、大風、封豨(ㄒ一)、脩蛇皆為 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 於凶水之上,繳大風於青丘之澤,上射十日 而下殺猰貐,斷脩蛇於洞庭,禽封豨於桑林 。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 —《淮南子》卷八〈本經訓〉 傳說例二:「夸父逐日」(p49)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 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 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 禺(ㄩˊ)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 ,未至,死於此。 —晉?郭樸《山海經》 「夸父逐日」的象徵意義(p50) 一、知識的追求:好奇心 ↘ 脫離動物的藩籬, 成為地球上的萬物 之靈。(自信) ↗ 二、勇氣的開端:冒險精神 何謂「寓言」(p44;p51) 西方的定義:英文是「fable」,原義是虛構 的故事,或描繪性的陳述。 中國的定義:「隱含哲理,寄寓勸誡」的故 事,具備小說的「主題」。 《孟子》「日攘一雞」的寓言(p52) 戴盈之曰:「什一,去關市之征,今茲 未能。請輕之,以待來年然後已,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 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月 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後已。』如知其非義, 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齊人章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 肉而後反。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 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問其與飲食 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瞷良人之所之 也。」 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卒 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此 其為饜足之道也。 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 。今若此!」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良 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 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 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 —戰國?孟子 《孟子》〈齊人章〉:「遍國中無與立談者」與「遍國中無與談者」之異(p56) 一、「立談」比「談」之態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