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方式课程论文论文题目1.无机化学与诺贝尔化.ppt

考试方式课程论文论文题目1.无机化学与诺贝尔化.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考试方式课程论文论文题目1.无机化学与诺贝尔化

量子与理论化学 鲍林(1901~1994) 美国化学家   30年代将量子力学理论引进到化学研究 之中,在化学键的性质和复杂分子结构 方面作出了贡献。于1954年获奖。 马利肯(1896~1986) 美国物理化学家   1927年用量子力学理论来阐明分子中电子运动的复杂 规律,提出了分子轨道理论,为发展量子化学奠定了 基础。于1966年获奖。 霍夫曼(1937~) 美国化学家 伍德沃德 (1917~1979) 美国化学家 1965年霍夫曼与导师伍德沃德(1965年化学奖获得者) 共同提出了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 运用这一原理, 化学家无须进行复杂的计算,只要考虑反应物和产物 的对称性质就能判断反应能否发生。霍夫曼于1981年 获奖,伍德沃德于1979年逝世未能再次获奖。 1962年提出前线轨道理论,成为了解和探索分子化学反应能力的理论工具。于1981年获奖。 福井谦一 (1918~1998) 日本物理化学 ?  科恩、波普尔提出密度泛函理论,发展了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并加上电脑的运算能力,能对复杂分子的性质和化学反应过程作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微观上的解释。于1998年获奖。 ? 波普尔(1925-)英国化学家 科恩(1923-) 美国化学家   随着量子化学的推广和应用,科学家将量子化学理论和结构化学实验相结合,提出了“分子设计”这一奋斗目标,希望将来能够象设计建筑一样,设计出指定 要求的新药物、新材料等,以摆脱工作的盲目性。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绘制的硝酸甘油分子轨迹 △诺伊斯的思想: 1.不赞成学术建立在某个核心学者身上,坚信集体智慧超过个人。 2.化学应当牢固地建立在物理学和数学之上。 3.制定了加州理工学院举世瞩目的教育政策,改变化学系学生的教育方式。 4.教育战略思想:交给学生获得答案的工具,而不是答案本身。 5.培养了路易斯、托尔曼、迪金森、鲍林等优秀的化学家。 美国的物理化学学派 诺伊斯、鲍林、马利肯 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  鲍林,L. Linus Pauling,1901~ 美国化学家 ??? 鲍林的主要科学工作是研究化学键的本质,用化学键理论阐明物质的结构。30年代,他为了阐明电子在化学键生成过程中的具体作用,解释共轭现象与化合物的新结构类型等问题,把 W.K.海森伯在研究氦原子时对量子力学交换积分所给予的共振概念应用到化学结构中,提出了化学共振论。化学共振论从电子自旋配对出发,采用多个结构的组合,描述分子体系的电子状态,使化学结构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个理论在学术界有争论,50年代初苏联学者曾从哲学方面对它作了简单化的错误批判,这种批判也影响到中国学术界。 鲍林在科学研究中,坚持经验与理性相结合,注意归纳与演绎的结合,曾运用逻辑推理从晶体的性质推断其结构,又从该结构预见其性质,获得了对晶体结构和性质的认识。 他称这种方法为“随机方法”,即通过假设推测真理的艺术,并把这种方法运用于复杂生物有机分子结构研究。 △鲍林与量子化学 ▲最早接受量子论并且在化学领域推动量子论的化学家 ▲成就: 1.利用X射线研究晶体结构,发表有关化学键键长和预计晶体结构的论文。 2.1931年,发表化学键理论--价键理论。从量子力学原则出发,解决了碳的四面体方式形成化学键。 3.1935年,出版《量子力学导论-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4.1939年,出版《化学键的本质》,用图解和定性的语言给出了化学键的概念。 5.1932年提出电负性的标度来估计原子对电子的亲和能力的量度。 6.提出共振论,应用量子力学变分原理解薛定谔方程,定性解释了很多化学现象。 1966年诺贝尔化学奖? 马利肯,RS Robert Sanderson Mulliken 1896~1986 美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 ???   马利肯主要从事结构化学和同位素方面的研究。他在1928年提出了分子轨道理论:将分子看成一个整体,分子轨道由原子轨道组成。1952年又用量子力学理论来阐明原子结合成分子时的电子轨道,发展了他的分子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对于处理多原子π键体系(见化学键),解释离域效应和诱导效应等方面的问题,都能更好地反映客观实际,可解决价键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1922年他还分离了汞的同位素,并研究了同位素的分离方法。马利肯因研究化学键和分子中的电子轨道方面的贡献而获得196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他还曾获得路易奖章(1963)、吉布斯奖章(1964)等奖。 △ 分子轨道与马利肯 ▲洪德与马利肯从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的类比获得启示,认为分子中的电子不一定集中在两个原子核之间,而是分布于整个分子内。他们改变了过去认为化学键只是原子核两两之间的关系,认为电子可以把三个或更多的原子核束缚一起。1930年,提出了分子轨道。 ▲一切化学

文档评论(0)

wujian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