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观察.doc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观察
【摘 要】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综合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
【关键词】中西医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
急性脑梗死(ACI)是神经内科临床常见疾病之一,该症起病急、病情严重,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临床常采用西药治疗,但疗效仍有一定局限性,为此本文将对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中西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82例,女78例;年龄45~83岁,平均年龄(62.5±2.3)岁;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及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提出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法评定标准》中的诊断标准,且经颅脑CT检查确诊。入院24~72h内,发病24h局部病灶功能缺损症状及体征呈进行性加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型:轻型38例,中型83例,重型29例;合并高血压82例,糖尿病51例,心脏病史32例,排除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及心肝肾等严重功能障碍者。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签字,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初期均给予钙离子拮抗剂、血管扩张剂、抗血小板聚集药,并根据病情给予吸氧、调控血压、降颅压、预防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自拟中药药方组成:黄芪、党参、丹参各30g,川芎、桃仁、乳香、赤芍、红花、地龙、葛根、三七各10g,水蛭6g,全蝎3g,浓煎过滤,1剂/d,早晚各温服1次,连续7d为一个疗程,两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
1.4 疗效评定
(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中国卒中量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维亚)评定;(2)临床临床疗效评定根据脑梗死神经功能情况评定,其中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体征基本消失,生活自理;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Ⅰ~Ⅲ级,肌力提高2级或2级以上,生活部分自理;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偏瘫、失语好转,生活不能自理;无效: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偏瘫、失语等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生活不能自理;恶化: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减少17%,临床症状、体征无好转甚至死亡。(总有效率=基本痊愈率+显著进步率+进步率)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观察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观察
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均明显改善,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药物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之一,发病6h内给予超早期溶栓抗凝治疗可有效恢复脑组织供血循环,并减轻脑神经元损伤,但临床中入院患者多超过最佳溶栓时间窗,临床常给予抗凝药物控制血栓增大,抗血小板聚集药降低高凝状态,钙离子拮抗剂可降低血管通透性,预防脑水肿发生,并对症给予吸氧、调控血压、降颅压、预防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综合治疗,可以取得一定临床效果,但单纯应用西药治疗,不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随着循证医学研究进步,在西药治疗急性脑梗死基础上联合中药辩证治疗逐渐成为理想治疗措施。中医认为急性脑梗死属“中风”、“卒中”等范畴,病机为肝肾阴亏、气血逆乱、瘀血阻滞、脑窍闭阻,为此临床治疗应以清肝息风、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为治疗原则。本文研究中,观察组自拟中药方中,黄芪、党参可补脾胃元气,补气促血行,祛瘀不伤正,两药具有正性肌力作用,可扩张小动脉,降低血小板粘附;丹参、川芎、桃仁、乳香、赤芍、红花、葛根、三七均可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具有活血化瘀、祛瘀止痛,凉血消痈的作用,尤其川芎可通过拮抗钙离子,达到降压作用,葛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中国情景喜剧20年沉浮记.doc
- 中国整形市场是个聚宝盆.doc
- 中国明星在国 际时装周的生死局.doc
- 中国男人穿衣形象录.doc
- 中国离工程师大国有多远?.doc
- 中国购房客的伦敦房东计划.doc
- 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十年回眸.doc
-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及控制研究.doc
- 中小学生隐性课业负担问题的思考.doc
- 中山市石岐区狂犬病暴露人群流行病学分析.doc
- 基于人工智能教育平台的移动应用开发,探讨跨平台兼容性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高中生物实验: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机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信息技术行业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研究及政策建议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人工智能视角下区域教育评价改革:利益相关者互动与政策支持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6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与土地资源化利用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小学音乐与美术教师跨学科协作模式构建: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教学创新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航空航天3D打印技术对航空器装配工艺的创新与效率提升》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教育扶贫精准化策略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在区域教育中的应用与创新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区块链技术在电子政务电子档案管理中的数据完整性保障与优化》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中医护理情志疗法对癌症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提升的长期追踪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