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上博七吴命》中的“引”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说《上博七吴命》中的“引”字

說《上博七?吳命》中的“引”字 ——兼談簡5下段的標點、文意問題 (首發) 劉雲 北京大學中文系 《上博七?吳命》簡5下段中有一個字(下文用A指代此字),整理者將其釋為“不”,將“天A丌中”,讀為“天不其衷”,認為“猶上文之言‘上天不衷’”。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未采其說,但并沒有提出新說,只在其所作的釋文中徑將A的圖片貼上。眾學者也鮮有論及此字者。為了方便討論,下面我們根據各家意見將A所在的文句轉錄於下: (噬)敢居我江??(滨)曰余必(殘)芒(亡)尔社禝(稷)(以)(廣)東海之表天A丌(其)中(衷)卑周先王佾 整理者將A釋為“不”,但A與“不”明顯不類,整理者對A的釋讀顯然是錯誤的,而且這樣釋讀后“天不其衷”在語法上也存在問題:“天”是個名詞,“不”是個副詞,“其衷”是個偏正結構的名詞性詞組,這樣一來“天不其衷”就沒有了謂語,可見這樣釋讀是講不通的。 A雖然有些漫漶,但大體輪廓還是可以看得出來的,我們認為此字應該是“引”字,將其與古文字中的“引”字、“弓”字(包括從“弓”之字所從的“弓”)比較一下即可看出: (《甲骨文合集》16329)、(毛公旅鼎)、(守簋)、(睡虎地秦簡·秦律雜抄8) (同卣)、(伯晨鼎)、(睡虎地秦簡·日書甲27背) (睡虎地秦簡·秦律雜抄2)、(日書甲104背) “弓”字一般寫作同卣中“弓”字的形狀,但“弓”字上部也可以寫成Z形(見伯晨鼎),下部甩向左邊的一撇可以寫成甩向右邊的一捺,并且這一捺可以單作一筆而與“弓”字上部發生錯位(見日書甲27背和秦律雜抄2、日書甲104背中“怒”、“秀”所從之“弓”),將這兩種變化結合起來就會形成一種新的形體“”。其實秦律雜抄2、日書甲104背中的“怒”、“秀”所從之“弓”已經和“”很相近了,只是形體略有傾斜而已。 將A和“”比較,我們就會發現A只比“”多了一豎,也就是說A其實是從變了形的“弓”和“丨”的。從“弓”從“丨”,我們很容易就會想到“引”字,再拿A和上揭“引”字來比較,我們就會發現A中變了形的“弓”和“丨”的相對位置,和“引”字中“弓”和一撇的相對位置十分相似,而“引”字中的一撇已經很接近豎形了,如《甲骨文合集》16329和毛公旅鼎中的“引”字,守簋和秦律雜抄8中“引”字一撇的上端甚至已經是豎筆了,所以我們認為A應該就是“引”字。 確定了A是“引”字,在說“引”字的意義之前,我們先來看看與“天引丌(其)中(衷)”十分相似的傳世文獻中的語句,這種語句有“天誘其衷”和“天舍其衷”、“天舍其忠(衷)”,如: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甯武子與衛人盟于宛濮曰:‘天禍衛國,君臣不協,以及此憂也。今天誘其衷,使皆降心以相從也。不有居者,誰守社稷﹖不有行者,誰扞牧圉﹖不協之故,用昭乞盟于爾大神以誘天衷。’” 《左傳·成公十三年》:“我襄公未忘君之舊勳,而懼社稷之隕,是以有殽之師。猶願赦罪于穆公,弗聽而即楚謀我。天誘其衷,成王隕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今陳忘周之大德,蔑我以憑陵我敝邑,棄我姻親,介恃楚眾,我是以有往年之告。未獲成命,則有我東門之役。當陳隧者井堙木刊,敝邑大懼不競,而恥大姬。天誘其衷,啟敝邑之心,陳知其罪,授手于我,用敢獻功。” 《左傳·定公四年》:“吳人從之,謂隨人曰:‘周之子孫在漢川者,楚實盡之。天誘其衷,致罰於楚,而君又竄之,周室何罪﹖君若顧報周室,施及寡人,以獎天衷,君之惠也。漢陽之田,君實有之。’” 《左傳·哀公十六年》:“衛侯使鄢武子告于周曰:‘蒯聵得罪于君父君母,逋竄于晉。晉以王室之故,不棄兄弟,寘諸河上。天誘其衷,獲嗣守封焉,使下臣肸敢告執事。’” 《孔子家語·正論解第四十一》:“子產對曰:“‘陳亡周之大德,介恃楚眾,憑陵敝邑,是以有往年之告。未獲命,則又有東門之役。當陳隧者井堙木刊,敝邑大懼。天誘其衷,啟敝邑心,知其罪,授首于我,用敢獻功。’” 《國語·吳語》:“今齊侯壬不鑒于楚,又不承共王命,以遠我一二兄弟之國。夫差不貰不忍,被甲帶劍,挺鈹搢鐸,遵汶伐博,簦笠相望于艾陵。天舍其衷,齊師還。夫差豈敢自多,文、武實舍其衷。” 《國語·吳語》:“昔者楚人為不道,不承共王事,以遠我一二兄弟之國。吾先君闔閭,不貰不忍,被甲帶劍,挺鈹搢鐸,以與楚昭王毒逐于中原柏舉。天舍其衷,楚師敗績。王去其國,遂至於郢。” 《吳越春秋·夫差內傳第五》:“昔楚不承供貢,辟遠兄弟之國,吾前君闔閭不忍其惡,帶劍挺鈹與楚昭王相逐于中原。天舍其忠(衷),楚師敗績。” 我們之所以不厭其煩地羅列這些文例,目的是要說明在傳世文獻中“天誘其衷”和“天舍其衷”是十分常見的用語,其格式相當穩定。將“天引丌(其)中(衷)”與“天誘其衷”、“天舍其衷”比較一下,我們不難判斷“天引丌(其)中(衷)”中的“引”字至

文档评论(0)

chenchen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