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岩描述.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岩浆岩描述

§3.3 岩浆岩 测区所处的地质构造背景复杂,大约在中晚元古代到古生代未期经力了古洲洋的裂开和闭合的威尔逊旋回的演化,中生代以来,滨太平洋构造体系对测区有强烈的影响,因此岩浆岩十分发育,分布面积约占整个联测区面积的1/2以上,岩浆作用的历史也较复杂,涉及到古亚洲洋演化及滨太平洋构造域演化的全过程,在地学界一直受到普遍的关注。 §3.3 .1 侵入岩 §3.3 .1 .1概述 测区侵入岩分布较广,分布面积约占联测区总面积的1/4,主要受古亚洲洋和滨太平洋两大构造体系的控制,前者主要形成于古生代,成近东西向的带状分布,在联测区西测的锡林浩特幅内出露面积较大,保存较好,在东测的林西幅内多被中生代的侵入岩破坏。后者主要成北北东向的带状分布,在东侧的林西幅内大面积出露,是北北东向大兴安岭岩浆岩带的组成部分,向西至锡林浩特幅有明显的减速弱趋势。 §3.3 .1 .2 测区侵入岩填图单位的划分 1.历史沿革及评价 20世纪70-80年代内蒙二区调队和辽宁省二区域地质测量队在测区完成的1∶20万区调工作基本覆盖了工作区。之后二区调队在林西同兴一代完成了同兴、二八地等8幅1∶ 5万区调工作,对测区的侵入岩主要采用了构造岩浆旋回的理论进行了以岩浆侵入期次为依据将测区侵入岩分为海西和燕山两个旋回期,并进行了相应的侵入其次划分,但限于当时的理论方法及测试手段的限制,在侵入岩的成因组合和年代限制的研究上存在明显的不足。90年代-20世纪未开展的1:5万区调工作大部分分布于测区的周边,部分覆盖了测区,主要以岩石谱系单位为依据进行了侵入岩的填图单位划分,并有较多的包括K-Ar、Rb-Sr、Sm-Nd、U-Pb测年数据对侵入岩的时代进行了限定,涉及测区的侵入岩按地层时代包括有早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早二迭世的片麻状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等、晚二迭世的闪长岩-花岗岩组合、早三叠世的二长花岗岩、晚三叠世的辉长岩-花岗闪长岩组合、中侏罗世的黑云二长花岗岩、晚侏罗世的闪长岩-黑云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组合、早白垩世的钾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组合,不同时代的花岗岩又进行了以产出地为代表的超单元划分。这些工作在前人工作的程度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不足之处是超单元划分对于同时代、同成因和同构造属性的侵入岩的面上分布规律和空间上的对比研究不够,有时还会对具明显成因联系,产于同一构造背景但物源复杂的侵入岩组合造成人为的分割和解释的困难,部分侵入时代缺乏年代学依据。 2.侵入岩填图单元划分的依据和原则 (1)前人工作成果,上述前人工作成果,将是本次填图工作的主要依据之一,尤其是岩石填图单元和具年代学依据的地层年代单位。 (2)新近的专题研究成果,资料表明: 测区内的贺根山蛇绿岩片中的超镁铁质岩石为岩浆成因的超镁铁质侵入岩(Robinson等,1999),其时代可能为志留系-泥盆系。 据施光海、刘敦一等(2003)的研究,在锡林浩特幅的锡林锡林郭勒杂岩中,用SHRIMP测得黑云斜长片麻岩中的碎屑岩浆锆石年龄为 437土 3 Ma,侵入于杂岩内的石榴石花岗岩SHRIMP锆石U-Ph年龄限定为316士3Ma,表明测区周边可能存在奥陶系花岗岩,而显然在测区存在晚石炭世与碰撞造山有关的过铝质花岗岩。 而同样在锡林浩特幅内,施光海、刘敦一等(2004)发现有中二迭世(SHRIMP锆石U-Ph年龄276±2Ma)的A型花岗岩并认为是造山后的产物。 Wei Liu等(2005)在林西附近的侵入岩研究中获得分别相当于晚三叠世(230Ma)、晚侏罗世(149 Ma)和早白垩世(111 Ma)三组锆石SHRIMP U-Pb年龄,前两组样品为花岗闪长岩,属I型花岗岩,后一组样品为正长花岗岩,为A-型花岗岩, 罗飞等(1995)在苏尼特左旗地区的研究表明,存在早白垩世的碱性花岗岩(A-型花岗岩)。 (3)踏勘的初步认识 本次踏勘工作表明: 测区的林西幅的元宝山一带分布的双井片岩中,存在一套强变型的片麻状-糜棱岩化的变形花岗质侵入岩,据其与围岩双井片岩的渐变过渡接触关系、边缘的强混合岩化及内部具与围岩构造线一致的暗色残留体等特征,应为具原地-半原地性质的花岗岩。 测区原定的贺根山蛇绿岩片中的超镁铁岩主要岩性为橄榄辉石岩+纯橄榄岩,并发育有少量的辉长岩和斜长岩脉,局部可见堆晶结构和层状构造,初步认为是超镁铁质堆晶岩。 在锡林浩特幅的豁子梁一带的锡林浩特微地块中,发现具有一套变形和变质较强的片麻状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局部有小型的细粒辉长岩体,可能与施光敏等(2004)确定的437土 3 Ma的岩浆事件有关,是早期的岛弧岩浆作用的产物? 测区中生代侵入岩主要受北北东向的大兴安岭山系的控制,据现有资料表明主要形成于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由于二者在空间上的密切共生,野外对二者的识别和区分有一定的困难,

文档评论(0)

zhangh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