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政权分立民族融合__第四单元复习总说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5课 三国鼎立
1、①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治黑暗,经济凋敝。
②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军阀混战,东汉政权名存实亡,生产遭到极大破坏。
2、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袁绍(河北)、曹操(河南)势力强大。
曹操;政治上:①“挟天子以令诸侯”。②能谋善断,唯才是举。经济上:①招募流亡农民垦荒。②组织兵士屯田。
3、200年,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败袁绍。(曹采纳了许攸的计策,派兵袭击袁军的囤粮处,袁军没了粮草,军心动摇) 官渡之战影响:为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4、208年,赤壁之战,刘备接受诸葛亮的建议,联合孙权共同抗击曹操。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赤壁之战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①曹军贸然南下,人马劳顿,水土不服,疫病流行,不习水战。②曹操骄傲轻敌。曹操战略技术不当,孙刘联军出奇制胜。③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5、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它们的相同点:①两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②胜方都有指挥得当、运用巧妙的策略和军队战斗力强等因素。而败方都有指挥者轻敌自傲、指挥失误的因素。③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斗争。
6、国名 建立时间 建国者 都城 魏(黄河流域) 220年 曹丕 洛阳 蜀(国号汉,史称蜀)
(湖北、湖南、四川)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长江中下游) 222年 孙权 建业(今江苏南京)
东汉: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公元220年汉献帝刘协7、评价曹操:曹操是东汉末年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能谋善断,唯才是举。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屯田。他统一了北方并发展北方的经济,为西晋的统一和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把曹操看做大奸臣的典型是不公正的。曹是我国历史上卓明的政治家、军事家。
8、三国的统治者为巩固各自的统治,都注重发展生产: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9、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等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这是大陆和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同时也说明了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0、评价历史人物的首要标准:是否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
11、三国(公元220年~280年):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是中国历史上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有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东汉中期以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之后黄巾起义,军阀割据混战,经济凋敝,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魏、蜀、吴统治者完成了各自境内的相对统一,并采取了一些稳定社会、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人民生产生活状况有所好转。 从这些史实看,这既有利于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也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民族的融合。因此,我们说从东汉统一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第16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
1、263年,魏灭蜀汉。266年,司马炎(晋武帝)篡位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三国建立的顺序:曹魏、蜀汉、东吴。三国结束的顺序:蜀汉、曹魏、东吴)
2、西晋(280——316),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期的短暂统一。原因:①统治集团奢侈腐化。第二代皇帝晋惠帝司马衷弱智昏庸。②西晋的皇族纷争“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③内迁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起兵反晋。(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建康,史称“东晋”。
4、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这四个政权与东晋、吴,统称“六朝”。(东晋和南朝的都城都在健康)
5、江南地区的经济概况:江南地区是指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北方,长江以南的许多地区还非常落后。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福建、广东等地,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客观原因)②南迁人口,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主要原因)。③江南战争较少,社会比较安定。④统治者重视。⑤南北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①大量荒地被开垦。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②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小麦推广到江南地区。③福建、广东等地也得到一定的开发。④手工业发展也迅速。(冶炼技术采用了灌钢法。瓷器普遍使用,种类繁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