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父母的心理控制与儿童心理社会功能的关系.docVIP

关于父母的心理控制与儿童心理社会功能的关系.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父母的心理控制与儿童心理社会功能的关系

关于父母的心理控制与儿童心理社会功能的关系   父母的控制在儿童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角色, 可以分为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心理控制是指那些侵扰儿童思想和情感的侵入式的教养行为, 如引发儿童的内疚感、爱的撤销等。作为一种侵入式的教养, 心理控制抑制了儿童自我价值感的发展, 使儿童产生诸多心理社会功能的失调。   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尊崇的长幼有序观念, 容易造成父母权威和子女服从的教育模式。   跨文化研究表明, 中国父母会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心理控制, 如, 爱的撤回在中国父母中使用得更加频繁; 引发儿童的内疚感是中国父母促使儿童道德社会化的重要机制。前一段时间的热播剧《虎妈狼爸》便反映了我国这一养育现象, 该剧引发了大众和学术界对我国父母侵入式教养的热议。因此, 立足我国的文化特点和家庭教育的现状, 探讨心理控制这一侵入式教养对儿童心理社会功能发展的影响,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心理控制的概念及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1.1 心理控制的概念   发展1965 年, Schaefer 采用儿童报告的方式收集了大量的父母教养行为, 因素分析发现父母教养行为中的三个基本因素:接受/拒绝, 严厉控制/松散控制, 心理自主/心理控制, 首次提出了“心理控制” (psychological control)的概念, 认为心理控制是衡量父母养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维度, 它是指父母通过使用引发内疚来侵扰和控制儿童的教养行为, 这种侵入式教养行为阻碍儿童的心理发展(Schaefer, 1965)。虽然心理控制的概念在60 年代就已提出, 但是直到90 年代才成为发展心理学家, 尤其是儿童社会化研究者的重要课题。1996 年,Barber 从社会化的角度定义了心理控制的概念,认为心理控制是一种社会化压力, 父母不仅对儿童的情感和心理需求的反应性很差, 还意图扼制儿童自主和独立表达的意愿。   1.2 心理控制的具体策略和分类   心理控制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具体方式, Barber和Harmon总结了四种具体的心理控制方式:(1)引发内疚, 即父母通过引发内疚感的方式迫使儿童完成自己的要求。例如:父母会告诉孩子:如果你没有达到我的期望, 我就会对你很失望, 你应该感到内疚。(2)引发焦虑, 与上一方法相似, 通过引发儿童的焦虑来使儿童服从父母。(3)爱的撤回, 父母对儿童的态度有赖于儿童的表现,即只有当儿童达到既定的标准或完成既定的任务时, 父母才会对儿童表现出应有的爱、关心和照顾。例如, 告诉孩子, 只有你表现得好, 妈妈才会爱你。(4)限制儿童表达观点, 即限制儿童对自己想法和感受的表达。例如, 当孩子还有个人观点要表达时, 父母会予以打断让孩子没有表达的机会。   2 父母的心理控制与儿童的心理社会功能   人际关系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媒介, 也是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家庭和同伴是影响儿童发展的两个重要微系统, 因此该领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Shek以我国香港地区的儿童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心理控制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结果发现父母的心理控制与亲子关系质量呈负相关, 父母心理控制水平越高, 儿童对父母的信任程度以及与父母的沟通意愿都相对较低。家庭经历也会影响儿童在其他情境中的表现, 因此父母的心理控制也能负向预测儿童的友谊质量, 导致儿童体验到较高的孤独感。有研究者提出, 心理控制影响儿童同伴关系是通过两个重要的内在机制--行为性和认知性影响机制:外化问题是父母心理控制和儿童同伴关系之间的行为性影响机制。   3 父母心理控制的影响因素 GBfM   当人们把自我价值依托在生活的某个领域时,这个领域的事件就有可能支配其行为, 他们会忽略其他人的需求, 完全专注于自己在这个领域的表现。当父母将自己的个人价值依托在孩子的行为表现和成绩上时, 就会企图控制孩子的思想、感受和行为来避免失败、促进成功。因此, 父母的自我价值结构会影响他们的心理控制水平。跨文化研究发现, 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中, 个体更倾向于根据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来诠释自我, 因此父母通常不会将孩子的行为表现和成绩视为自我概念的核心。而中国集体主义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 个体的自我概念会涵盖到与重要他人的关系和社会期望, 这时孩子的表现就是父母的成绩单, 父母会将孩子的行为表现和成绩纳入到自我价值系统中来。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