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民族关系思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康熙民族关系思想

康熙民族关系思想   一   中国民族关系思想是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各类人物对中国民族关系的认识,既有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史学家和普通民众对历史上民族关系的总结和反思,也有他们对当时民族关系未来发展趋势的预见。康熙的民族关系思想在历史进程中就具有重要的地位,这是与当时的历史形势分不开的。康熙亲政时,南方有“三藩”镇守南方,西北有准噶尔部噶尔丹虎视眈眈,东北有沙皇俄国正在加紧侵略的步伐,东南有郑氏政权占据台湾,这些政权都对清王朝的统治构成了威胁。从这些政权的形式和性质看,康熙所面临的问题,既有民族问题,又有割据与分裂问题,更有与异国异民族的冲突问题,这使民族问题变得更严重、更复杂。面对这样的形势,康熙帝不能不对当时的民族关系进行思考和总结,以寻找解决民族问题的有效方式,也不能不对现实的民族关系进行新的理论探讨,以奠定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基石。在此复杂背景下,康熙形成了“大一统”思想为核心、“乱则声讨,治则扶绥”为基本方针、“尚德不尚威”为重要组成部分的较为完整的民族关系思想体系。   (一)“大一统”   关于康熙“大一统”的思想,史书中并没有留下太多直接反映这一思想的资料,现仅能从他的有关诏书、言论和实践中加以分析。作为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康熙始终坚持以“大一统”为己任,他曾对大臣们说:“朕统御寰宇,率土生民,皆朕赤子”,并宣称“朕为天下一统之主”。然而,康熙亲政后,对未能完成“大一统”的现实感到极其忧心,发誓要担当起“大一统”的重任。康熙十年十一月,康熙下诏:“朕惟帝王诞膺天命,抚育万方,皆由祖宗功德,缔造维艰,俾后人克享成业,所以天下一统之后,必展告成之礼,甚钜典也。”由此可以看出,康熙对“大一统”的迫切心情,并欲在“天下一统”之后对祖宗“展告成之礼”。那么,康熙所追求的“大一统”的目标是什么呢?在赐噶尔丹的敕文中曰:“务使四海之内,人民咸获其所,以享太平。”这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康熙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大一统”可说是康熙民族关系思想的核心。仔细研读史料不难看出,康熙“大一统”的民族关系思想集中体现在平定“三藩”和收复台湾等事件上。“三藩”名义上虽为中央管辖,但实际上却拥兵自重,自行其是,其存在已对清王朝构成严重威胁,所以,康熙在其亲政初期就把“三藩及河务、漕运”三件大事“书之于宫中柱上”,把“三藩”列在首位,可见康熙对“三藩”之势日益庞大的担忧。康熙十二年三月,尚可喜上疏,请求归老辽东,康熙利用这个时机准备撤藩,然而朝廷中大多数大臣慑于吴三桂的势力,“言吴三桂不可撤”,康熙却力排众议:“吴逆蓄已久,不早图之,养痈成患,何以善后?况其势已成,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制人。”遂决定撤藩。撤藩令一下,吴三桂即举兵反清,随后,耿精忠、尚之信也起兵响应,数月之间六省皆陷,战火蔓延半个中国。此时,举朝震惊,以大学士索额图为首的保守派要求诛杀主张撤藩的大臣,以谢“三藩”,然而,康熙并不随风“诿过”,并说:“此出自朕意,他人何罪?”于是决心讨平叛乱。康熙十四年,吴三桂又授意达赖喇嘛上奏康熙帝,提出“裂土罢兵”的建议,康熙对此断然拒绝,并痛加驳斥:“朕乃天下人民之主,岂容裂土罢兵!”康熙坚持国家统一,反对“裂土罢兵”,显示了他的远见卓识。正是因为康熙的英明果断,沉着稳健,经过八年艰苦战争,终于平定了“三藩”之乱。   平定“三藩”之后,康熙又将收复台湾事宜提上日程。大臣们意见却不统一,大部分廷臣认为“海洋险远,风涛莫测,长驱制胜,难计万全”,所以“台湾断不可取”,另一部分则力主以武力攻取台湾,永绝后患。康熙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乘机规取澎湖台湾”,以“底定海疆”的决定。康熙二十二年六月,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师二万余人,战舰二百余艘进攻澎湖,经过激战,清军获胜,最终施琅率大军抵达台湾鹿耳门,台湾与大陆重新统一。值得一提的是,在康熙作出武力统一台湾的决定之前,曾派明珠等大臣与郑经和谈,然而郑经却坚持“苟能照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尊事大之意,则可矣”,更叫嚣“台湾远在海外,非中国版图”。面对郑经想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无理要求,康熙断然拒绝:“至于比朝鲜不剃发,愿进贡投诚之说,不便允从。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若因往居台湾,不行剃发,则何为据?”由此可见,在康熙心目中,郑经是中国之人,台湾与朝鲜不同,朝鲜和中国显然有中外之别,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康熙平定“三藩”和收复台湾这两件大事来看,都是在其“大一统”的民族关系思想指导下进行的。面对吴三桂“裂土罢兵”和郑氏“依朝鲜事例”妄图分裂国家的无理要求,康熙毅然拒绝,始终把国家统一作为他的底线。在这里需要讨论一个问题,在康熙作出撤藩和收复台湾的决定之前,都遇到了朝中大部分大臣的反对,为什么康熙还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